p>
她的指尖落在平板电脑的屏幕上,沿着建筑模型的穹顶弧线滑动,指甲在玻璃上留下的微痕,恰似她在陶坯上刻划的装饰纹路。赵环能闻到她袖口沾染的高岭土气息,混合着咖啡的焦香,形成一种奇特的化学共振。这种气味让他想起上次在工地,混凝土浇筑时蒸腾的热气与钢筋氧化的金属味交织的瞬间——同样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诗意绽放。
“甲方要求公共空间的陶艺装置必须符合建筑模数,”赵环翻出邮件界面,指着一串冰冷的数字,“300×300毫米的单元模块,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但你的手工捏制,天然就带着±5毫米的波动。”他顿了顿,看着郭静将陶土颗粒在掌心揉成小球的动作,“这让我想到古希腊的柱式比例——规范是死的,但工匠的手感能让石头拥有心跳。”
“所以我给他们寄了三组试片,”郭静从信封里拿出三片巴掌大的陶片,表面肌理各不相同,“最光滑的那片用了120目筛的泥,像你图纸上的CAD线条;中间带颗粒的用了40目,有点像你模型里的砂岩质感;最粗糙的这片……”她将陶片翻转,背面有刻意保留的指印,“我告诉甲方,这是‘建筑缝隙里生长的时间痕迹’。”
赵环接过那片带指印的陶片,指腹触到凹痕里残留的釉料结晶,忽然想起自己在老城区测绘时,抚摸过的那些百年砖墙上的手印。那些无名工匠留下的痕迹,与眼前这片陶片上的指印,跨越时空形成了某种物质性的对话。他忽然意识到,郭静的陶艺装置对于他的建筑而言,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让冰冷结构重获肉身感的关键——就像理性需要感性来赋予呼吸。
“上次你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郭静收拾起陶土样本,忽然指着咖啡馆的木质梁架,“但这些横梁的跨度、榫卯的松紧,其实和陶轮的转速一样,都在遵循某种看不见的韵律。就像咖啡豆的研磨度决定了萃取的浓度,陶土的筛孔大小决定了烧制的裂纹,而建筑的材料参数……”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赵环设计图上标注的“采光系数1.5%”,“决定了住在里面的人,能接收到多少星子的光。”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穿过云层,在咖啡杯里投下细碎的光斑。赵环看着那些光斑在郭静瞳仁里跳跃,忽然想起她日记里“星子找到承接它的春水”那句话。此刻咖啡豆的研磨度、陶土的筛孔直径、建筑的采光系数,这些原本冰冷的参数,都在这束光里化作了某种可触摸的隐喻——它们都是人类试图在物质世界里,为灵魂寻找的合适筛网。
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