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在春分后的第七天织成密网,赵环站在建筑事务所的玻璃幕墙前,指尖无意识划过冰凉的型材接缝。他刚结束一场关于老城区改造项目的视频会议,甲方坚持要在街角广场设置一组抽象雕塑,而他的设计稿里,那处转角的风场计算显示,任何非流线型构造都可能产生令人不适的涡流。屏幕右下角弹出的天气预报提示降水量将持续至黄昏,他忽然想起郭静工作室里那个未完成的陶坯,是否还在晾坯架上承受着空气湿度的考验。
手机震动时他正用BIM软件模拟雕塑基座的应力分布,屏幕上跳出郭静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深灰色陶坯被三根竹制支架固定在旋转台上,支架呈120度角撑开,像收拢的伞骨守护着脆弱的泥胎。「新试的薄胎长颈瓶,晾坯时总担心重心偏移,」她的文字后面跟了个苦恼的表情,「忽然发现你上次画的廊柱抗震支架图,和我这竹架的受力逻辑有点像?」
赵环放大照片,陶坯表面还留着轮制时的螺旋纹,竹支架的接触点用棉线缠绕,避免刮伤泥体。他立刻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看到的场景:郭静跪坐在陶轮前,湿发粘在额角,指尖蘸着泥浆在坯体上划出弧度,而他蹲在旁边,用铅笔在速写本上勾勒晾坯架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当时他随口提到古罗马建筑中券柱式的力学传导,她却突然停下手中的动作,说:「你看这泥坯的收缩应力,是不是很像你们算的混凝土徐变?」
此刻窗外的雨势渐猛,他抓起办公椅上的黑色雨伞走向电梯。伞骨在手中展开的瞬间,金属关节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十二根伞骨以中轴为圆心辐射开,形成完美的对称结构。这让他想起大学时结构力学课上的桁架模型,同样是通过三角形单元抵抗弯矩,而郭静照片里的竹支架,分明是用自然材料复现了这一力学原理。
郭静的工作室在老城区一条爬满常春藤的巷子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赵环收伞时注意到伞骨末端的防滑橡胶垫,突然意识到这和郭静缠绕在竹支架上的棉线,本质上都是为了减少刚性接触带来的损伤。木门虚掩着,窑炉的余温混着潮湿的陶土气息扑面而来,他看见郭静正跪在晾坯架前调整棉线的松紧,白色陶土围裙上沾着深浅不一的泥点,像一幅即兴创作的抽象画。
「你看这瓶颈部分,」她头也不抬地指了指旋转台上的陶坯,「湿坯阶段重心在上,竹支架必须同时承受径向和切向的力。」赵环蹲下身,鼻尖几乎碰到陶坯微凉的表面,能清晰看见竹支架在泥胎上压出的浅痕。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折叠的图纸,正是老城区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