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赵环放大细节,"但加入了手工触感的元素——就像你说的,陶土要听手的呼吸,建筑空间也该保留人的体温痕迹。"他忽然想起父亲总说的"建筑是冰冷的容器",此刻却在郭静的注视下,感到那些冰冷的线条正在升温。
窗外的雨势渐大,雨幕将街景模糊成印象派的色块。郭静忽然指着玻璃上一道特别粗的水痕:"你看,那像不像你设计稿里的星子坠落轨迹?"赵环顺着她的指尖望去,水流在玻璃上划出的弧线,确实与他画在美术馆穹顶设计稿上的星轨惊人相似。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的一次实验,"赵环转动平板电脑,调出一张旧照片,"我用高速摄像机拍下雨滴撞击水面的瞬间,水花溅起的形状和古建斗拱的出檐角度有某种数学关联。"郭静凑得更近,发梢扫过他的手背,带来一阵细微的麻痒,像陶土上偶然留下的指纹。
"你知道吗?"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雨水的湿润感,"我外婆总说,每滴雨都有自己的形状,就像每块陶土都有独特的脾气。"她从帆布包里拿出一本磨损的笔记本,翻开到某页,上面贴着各种形状的树叶拓印,"这是我在景德镇时收集的,不同雨水浇过的叶子,拓在陶土上的纹理完全不同。"
赵环接过笔记本,纸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苔藓,让他想起童年丈量老祠堂时,柱脚那片永远湿润的绿意。笔记本里还有几页画着奇怪的图表,横轴是时间,纵轴是温度,曲线波动像极了他做的建筑日照分析图。"这是..."
"窑炉的温度曲线,"郭静指着某段陡峭的上升线,"这是釉料开始窑变的临界点,和你说的建筑空间情感临界点是不是很像?"赵环看着那组数据,忽然意识到,他们各自领域的专业术语,原来都在描述同一种关于"变化"的美学。
服务员第三次经过时,不小心碰倒了糖罐,方糖滚落在桌面上,形成不规则的排列。郭静立刻蹲下身去捡,指尖触到一颗滚到桌腿下的方糖,忽然停住了动作。"你看它们倒下的角度,"她将糖块按原位摆好,"像不像你设计的那个斜顶公寓的屋顶倾角?"
赵环俯身观察,六颗方糖确实以不同角度倾斜,其中一颗与他在山区民宿设计中采用的37度坡顶完全一致。"这是概率学上的偶然,"他试图用理性解释,却听见自己的声音里带着不确定,"但或许...自然界的很多形态,本就遵循着某种共同的数理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静没有反驳,只是将糖罐重新放好,罐口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