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的糖霜在桌面上画出一道弧线。"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从包里拿出手机,翻出一段视频,"用不同转速的陶轮甩出泥条,记录它们断裂时的弧度,结果发现..."视频里,湿润的泥条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各种曲线,最终断裂的瞬间都呈现出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和我计算建筑悬挑结构的受力极限时得到的曲线几乎一样!"赵环的声音里带着惊喜,他点开自己的专业软件,调出一组悬臂梁的应力分析图,红色的受力曲线与郭静视频里的泥条断裂轨迹在视觉上完美重叠。
雨幕在窗外织得更密,咖啡馆的暖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玻璃上,与雨痕交织成复杂的图案。赵环忽然想起画廊里那尊碎陶拼贴的星空,每一块碎片都带着独特的熔痕,却共同构成和谐的整体。就像此刻,他的理性坐标与郭静的感性轨迹,正在这方小小的咖啡馆里,完成一次奇妙的校准。
"你有没有想过,"郭静忽然握住他放在桌上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他的皮肤传来,"我们所谓的专业,其实都是在解读同一种语言?建筑是凝固的泥土,陶艺是会呼吸的石头,而我们..."她的拇指轻轻划过他的指节,那里因为常年握笔而有层薄茧,"我们是试图让这些物质发出声音的译者。"
赵环看着他们交握的手,她的掌心有常年接触陶土留下的细密纹路,而他的手指则布满丈量空间的几何记忆。此刻,两种截然不同的触感在雨中完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共振。他想起父亲说的"建筑不需要灵魂",又想起郭静笔记本里那句"灵魂在泥缝里",忽然明白,所谓灵魂,或许正是藏在这些理性与感性的缝隙之间,等待被某双懂得的手触摸。
雨势渐渐减弱,玻璃上的水痕开始蒸发,留下淡淡的矿物盐痕迹。郭静松开手,拿起茶匙在咖啡杯里画圈,奶泡随着她的动作形成星子坠落的图案。"下次来我工作室吧,"她忽然提议,眼睛亮得像窑火中迸出的火星,"我想让你看看,陶土在轮盘上旋转时,是怎么记住指尖的每一次颤抖的。"
赵环点头,窗外的雨幕已经透出微光,像棱镜分解后的七彩光谱,将整个城市染成温柔的色调。他忽然意识到,这场雨幕并非阻隔,而是一面巨大的棱镜,将他与郭静各自的世界分解成光谱,再重新编织成某种更复杂的、属于他们两人的色谱。
当他们起身离开时,赵环注意到郭静在账单背面画了个简单的图形——一个圆,圆心处有个小点,像星子坠入春水的瞬间。而他自己,则在平板电脑的备忘录里写下:"雨幕棱镜效应: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