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的画廊像一只半敞的贝壳,将城市的霓虹与星子一并含在蚌壳深处。赵环跟着郭静走过展厅中央的碎陶星空装置时,肩线不经意擦过展柜边缘的金属铭牌,冷光在他深灰色衬衫上划出一道游移的银痕——如同他此刻起伏不定的呼吸频率,在理性构筑的胸腔里凿出一道感性的裂缝。
"这里的灯光设计很有意思。"郭静忽然驻足在一幅星夜主题的油画前,指尖悬在画布三十厘米外,仿佛在感受颜料层间的呼吸,"暖调射灯把群青颜料照出了窑变钧瓷的流动感,你看这抹钴蓝,像不像陶土在还原焰里突然泛起的金属光泽?"
赵环顺着她的指尖望去,目光却先落在她腕间尚未洗净的陶土屑上。那些细小的土粒嵌在表带缝隙里,排列成不规则的抛物线,让他瞬间想起自己设计稿上被橡皮擦反复修改的穹顶弧线——同样是在反复的摧毁与重建中,寻找着最接近灵魂的轨迹。
"这幅画的构图遵循了黄金分割。"他下意识摸了摸西装内袋的卷尺,却触到半支没盖笔帽的钢笔,"但画家在右上角故意留了块空白,像是建筑图纸上的'待设计区域',给观赏者留了填补想象的空间。"
郭静转头看他,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碎的影,像她烧制陶器时故意留在釉面的冰裂纹。"你总习惯用结构去解析美感。"她忽然笑起来,伸手替他整理微乱的领带,"就像你衬衫上的墨渍,也要算算是哪个小数点失误造成的?"
赵环低头,这才发现左胸口袋下方洇开一小片墨痕。应该是刚才在画廊签到簿上写字时,钢笔漏了墨水。奇怪的是,那团墨渍边缘并不规整,竟顺着衬衫的斜纹晕染出几缕淡青,恰似他去年在景德镇古窑遗址见过的宋代钧瓷残片——那些在窑火中偶然形成的纹路,被匠人称为"神钧宝光"。
"这倒像极了我上周烧坏的那个茶盏。"郭静的指尖轻轻拂过墨渍边缘,隔着棉质衬衫,他能感受到她指腹的温度,"釉料里的铜元素在窑炉里突然活跃,烧出了谁都没预料到的海棠红,可惜最后茶盏裂了道缝,像你这墨渍的尾巴。"
两人的目光在墨渍与指尖交汇处相遇,空气里忽然漫开咖啡豆与陶土混合的奇妙气息。赵环想起半小时前在咖啡馆躲雨时,郭静用茶匙在奶泡上划出的漩涡,那流畅的曲线与他设计的音乐厅穹顶声学模型惊人地相似。而此刻她提到的"窑变纹路",又让他想起自己电脑里存着的《古建筑彩画色谱分析》——那些历经百年氧化的矿物颜料,何尝不是时光窑炉里的自然创作。
"其实建筑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