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把最后一根ABS塑料棒粘在模型顶端时,凌晨三点的月光正从工作室百叶窗的缝隙里挤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谁撒了一把碎银。他面前的摩天大楼模型闪着幽蓝的光,三十七层的玻璃幕墙在台灯下泛着冷冽的金属质感,唯有裙楼部分保留了老城区拆迁时回收的红砖,形成一种奇特的新旧对话。
“又在搞你那些没用的呼吸孔?”导师陈默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带着刚睡醒的沙哑。赵环回头,看见导师披着件灰色羊绒衫,手里端着搪瓷杯,杯口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像微型的云朵。
模型的十九层有几个毫米级的凹槽,那是赵环偷偷设计的“呼吸孔”——通过精密计算的通风口,能让穿堂风在夏季降低室内温度0.8℃,同时在冬季形成热缓冲层。此刻陈默的指尖正划过那些凹槽,指甲在ABS塑料上留下细微的白痕。
“陈老师,这个通风系统经过CFD模拟,确实能提升室内舒适度。”赵环把平板电脑递过去,屏幕上还留着流体力学分析的彩色云图,红色代表暖流,蓝色代表冷风,在“呼吸孔”周围形成漂亮的漩涡。
陈默没接平板,只是盯着模型冷笑:“赵环啊赵环,你还是没明白。商业建筑的核心是坪效,不是你那些虚无缥缈的‘舒适度’。”他的手指敲了敲模型的玻璃幕墙,“甲方要的是可销售的立方米,不是会呼吸的立面。”
月光突然被一片乌云遮住,工作室陷入短暂的黑暗。赵环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模型里隐藏的通风扇在低速运转。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建筑是住人的容器,容器最重要的是坚固和实用。”可他总觉得,容器也该有自己的脾气,就像老祠堂的木柱会呼吸,就像苔藓会在裂缝里生长。
“但通风口能减少空调能耗,长期来看更经济。”赵环坚持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模型底部的红砖——那是从他童年测绘过的老祠堂拆下来的,每块砖上都有岁月留下的凹痕。
陈默把搪瓷杯放在桌面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经济?你知道这个模型的造价吗?你知道甲方要求下个月就要报批吗?”他绕着工作台走了一圈,皮鞋在地板上敲出规律的节奏,“我教过你结构力学,教过你材料性能,怎么就没教会你——在商业逻辑面前,情怀一文不值。”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吹得百叶窗哗啦啦作响,像谁在用力翻动一本厚重的书。赵环看着模型里那些被导师称为“没用”的呼吸孔,忽然想起大二时测绘的明清古宅,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不仅坚固,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