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本草经》说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症坚积聚',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岐大夫打开药柜最下层的抽屉,里面码着黑褐色的附子,个个沉甸甸的,"这两味药就是炉膛里的劈柴,能把阳气烧起来。再加桂枝通阳,茯苓利湿,细辛散寒,杜仲壮腰,就像给冰窖开窗户,让阳气透进来,冰碴子自然化了往下走。"
他取过杆秤,称了六十克附子,放在案板上切片,刀刃划过,断面露出细密的纹路。"这附子得先煎三个时辰,中途不能断火,我守着。"他把附子倒进砂锅,添上井水,"吴佩衡先生说过,附子的毒在火候,不在分量,煮到用嘴尝着不麻舌头,就没事了。"
黄师傅盯着砂锅咕嘟冒泡,心里打鼓:"俺邻居家老王就是吃附子送了命......"
"那是没煮透,或是不对证。"岐大夫往砂锅里扔了块生姜,"郑钦安先生说'万病起于一元伤损',这一元就是阳气。你看那些长石头的,多半是阳气不足的,要么怕冷,要么手脚凉。治病得治根本,不能光盯着石头,就像种地,根烂了,光治叶子没用。"
第一剂药煎好时,已是掌灯时分。药汤呈深褐色,带着股辛辣的暖意。黄师傅捏着鼻子喝下去,辣劲儿从喉咙一直窜到丹田,后腰竟慢慢热起来,像贴了块暖膏药。"怪了,喝下去不觉得胀了。"他咂咂嘴,舌尖有点麻,却不难受。
"这就对了。"岐大夫收拾着药渣,"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两味相伍,能把阳气送到腰里。今晚睡时把后腰焐着,别着凉。"
三天后,黄师傅再来时,腰不那么疼了,但说小便时有点涩。岐大夫诊脉后,在原方里加了十克肉桂:"加些肉桂,引火归元,让阳气往下走。"这次的药汤更浓,喝下去没多久,黄师傅突然觉得小腹坠胀,直奔茅房,回来时手里捏着块东西,在灯下一看,是粒花椒大的褐色硬物,表面还带着棱。
"排出来了!"女人惊喜地叫出声。
岐大夫却很平静:"这才刚开始。"他指着那粒砂石,"你看它颜色暗沉,质地松脆,是寒凝所致。若是湿热结的,该是黄亮色,坚硬。"他又开了七剂药,附子减到四十克,加了狗脊:"《本草纲目》说狗脊'强肝肾,健骨,治风虚',帮你把腰脊补结实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师傅喝药到第十一天,正吃午饭时,突然疼得直不起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凶,冷汗浸透了背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