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时用强力清洁剂,等垃圾清得差不多了,就得换温和的九一丹,既能去余毒,又能长新肉,这叫'衰其大半而止',《内经》里早就说了。"
正说着,隔壁诊所的西医王大夫路过,看见小山活蹦乱跳的样子,笑着说:"岐老哥,你这中医外科真有两下子,上次我给孩子开了土霉素,还怕控制不住呢。"
岐大夫拱手道:"王大夫谬赞了。中西各有长短,孩子体弱咳嗽,用些'西国草药'(代指土霉素)助一臂之力,也是应该。只是这痈疽之本,还在经络气血,若不把淤堵的通路打通,再好的药也难使上劲。"
小山在一旁插嘴:"我知道!就像我自行车胎漏气,光打补丁不行,得找到破口补上!"
岐大夫哈哈大笑,拍着小山的头:"说得对!治病如修车轮,得先找到症结所在。你这'滚竹功'还要坚持些日子,把筋脉练得跟新车胎一样结实,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尾声:药香里的滚竹余韵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岐仁堂的青砖上投下斑驳光影。药柜里的川牛膝在陶罐中静静沉淀,竹筒被小山踏得油光水滑,发出均匀的滚动声,与隔壁面馆的擀面杖声、巷口修车铺的扳手声混在一起,织成市井里的活态乐章。
岐大夫的学徒看着小山踏滚竹筒的背影,忍不住问:"师父,这委中毒看着凶险,为何用药如此分明?"
岐大夫正在擦拭银质手术刀,刀锋映出他沉稳的目光:"外科病看似直观,实则更需辨明气血阴阳。你看这孩子,先烫后伤,是'热淤互结';脓成高热,是'热毒入营';后期僵硬,是'筋脉失养'。治病如行军,需先侦察敌情,再分兵合击:初期用大黄、地丁直折火势,中期用丹参、茯苓调和营血,后期用竹筒导引气血,步步为营,方能全胜。"
他将手术刀收入锦盒,发出"咔嗒"轻响:"记住,医道如弈棋,每一步都要看到三步之后。就像这委中痈,若只知排脓而不知护筋,只知清热而不知和营,病虽愈而筋已伤,便是顾此失彼了。"
巷口传来小山的笑声,他正踩着竹筒追着蝴蝶跑,膝弯处的疤痕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如同岁月盖上的邮戳。而那滚竹的声音,就像岐大夫留在市井里的医案,在青石板上反复叩击,诉说着"以通为用,以和为贵"的岐黄智慧。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岐大夫的悬壶故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