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梅雨时节的血色绸帕
申城的梅雨季总是缠人,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岐仁堂的桃木匾额上凝着水珠。药柜里的当归香混着新晒的艾草味,在堂内织成薄雾。当岐大夫用戥子称着制香附时,竹帘"哗啦"一声被撞开,带进一团湿冷的水汽。
"岐大夫...您快看看我妹子..."说话的是个中年妇人,扶着位面色苍白的女子。那女子约莫三十五六岁,鬓角碎发被冷汗濡湿,手里攥着方浸透血色的绸帕,指节泛白。
岐大夫连忙挪开药碾子,让女子坐在铺着蓝布垫的竹榻上。"古嫂子,慢慢说,"他倒了杯温热的红糖水递过去,"这是第几次了?"
被称作古嫂子的女子名叫古秀莲,住在巷尾裁缝铺。她抖着嘴唇,声音细若蚊蚋:"这是第四胎了...停经两月多,前儿开始下身流血,跟踩碎了胭脂盒似的,还一阵阵地肚子疼,像有根线在拽着..."
第一章:胞宫淤滞的望闻问切
岐大夫执起古秀莲的手,指尖刚触到腕脉,便察觉到脉象濡细而涩,如同丝线缠在竹筷上。再看她舌象,舌苔薄白,舌质却隐有瘀点,就像宣纸上洇开的淡墨。
"少腹疼痛是一阵一阵的?"岐大夫用指腹轻按她的小腹,古秀莲疼得浑身一颤,"有没有东西落出来?比如血块或是肉样的东西?"
"有...昨儿下午掉了块红乎乎的血块,"古秀莲的声音带着哭腔,"可血还是止不住,今早又多了,还觉得腰像要断了似的,往下坠..."
岐大夫点点头,走到药柜前抽出《金匮要略》的线装本,翻到"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你这症候,中医叫'胎漏难产',因气血瘀滞,胎元不固,导致胞衣(胎盘)滞留不下。《内经》说'血实者宜决之',如今胞衣阻塞胞宫,好比河道被淤泥堵住,血不归经,才会淋漓不止。"
他指着书中插图:"你看这胞宫,就像个瓦罐,正常分娩时胎物应如倒水般顺畅排出。如今胎虽下而胞衣留,如同瓦罐底粘了泥,水虽流却不清。脉濡主虚,涩主瘀,正是气血不足兼血瘀阻滞之象。"
古秀莲的嫂子在一旁急道:"岐大夫,她这都流了三天血了,能止住吗?"
"急不得,"岐大夫捋着胡须,"就像治水,光堵不行,得先疏通河道。胞衣不除,瘀血难消,血亦不止。当务之急是理气破血,让滞留的胞衣尽快排出,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第二章:方药里的破瘀玄机
岐大夫铺开桑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