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小山皱着眉喝了半碗,不多时便沉沉睡去,额角的汗珠渐渐收了。岐大夫对妇人说:"今夜若能退热,便是好兆头。记住用棉垫裹紧患处,防止脓水往下流,形成'袋脓'。"
次日清晨,小山体温已降到38℃以下,腿上的皮疹也消了大半。岐大夫复诊时,见脓水已转稀薄,便说:"热毒已去七八分,如今当和营托毒。"改方去大黄,加丹参、茯苓,"丹参能活血生新,茯苓可健脾利湿,好比战后清理废墟,重建家园。"
又过三日,小山已能下地行走,只是膝弯处仍有僵硬感。岐大夫从后院搬来个粗竹筒,放在地上:"从今日起,每天用病足踏滚这竹筒,初时半小时,慢慢加到一小时。"他示范着将脚搁在竹筒上前后滚动,"这叫'滚竹功',能舒展筋脉,防止肌肉萎缩,《导引图》里就有类似的法子。"
小山觉得新奇,趴在椅子上滚起竹筒,起初疼得龇牙,渐渐竟觉得膝弯处舒服了许多。妇人看着孩子活蹦乱跳的样子,忍不住问:"岐大夫,为何这脓疮好了,还要费这功夫?"
岐大夫擦着竹筒笑道:"委中这地方,就像房屋的栋梁节点,脓毒虽去,筋脉却像被水泡过的木梁,一时难以硬朗。踏滚竹筒,就像给筋脉做按摩,让气血重新滋养过去。你看那老树被虫蛀了洞,只要根脉还在,慢慢也能长出新皮,人体也是一样。"
第四章:竹筒声里的岐黄哲思
半月后,小山的疮口已完全愈合,只是留下道浅疤。他每天最起劲的事,就是搬着竹筒在巷口滚来滚去,引得一群孩子围观效仿,竟成了青云巷的一景。
这天午后,岐大夫坐在竹椅上晒着太阳,小山捧着个烤山芋凑过来:"岐大夫,为啥我的疮口要开那么大?隔壁王婶说,小疮口好得快。"
岐大夫掰了块山芋,热气在指缝间散成白雾:"傻孩子,脓毒就像囤在屋里的垃圾,门口小了怎么搬得出去?委中这地方中空如袋,若切口太小,脓水就会积在下面,形成'袋脓',到时候更难收拾。你看我给你垫了棉垫,就是不让脓水往下流,必须让它从上面的口子出来,这叫'顺势而为'。"
他指着巷口修路的工人:"你看那下水道,堵了就得掀开井盖通开,要是只掏个小窟窿,能解决问题吗?治疮疡也是这个道理,该出手时就得果断,不然小病变大病。"
小山似懂非懂地点头,又问:"那为啥后来要换九一丹?二宝丹不好吗?"
"二宝丹力量猛,适合初期拔毒,"岐大夫擦了擦手,"就像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