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的深秋,海风已带上了凛冽的寒意。位于“星海研究院”深处的“901工程”核心论证室内,气氛却比任何锅炉房都要炽热。巨大的投影屏幕上,线条复杂的舰体结构图、密密麻麻的性能参数、纵横交错的系统模块,共同勾勒着一个庞然大物的雏形——代号“曙光”的航母初步设计方案。
许明远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眼前屏幕上的数据流仿佛有了生命,不断冲击着他思维的堤坝。加入“901工程”技术组已经数月,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关于航母这个“系统工程之王”的一切知识:流体力学、结构强度、材料科学、动力工程、电磁兼容、损管设计……每一个子系统都深似海,彼此关联又相互制约。星海系统提供的海量选项非但没有带来捷径,反而像一片没有坐标的星图,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面对浩瀚无垠的无力感。
“明远,材料部分的初步评估报告出来了吗?” 一个沉稳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说话的是“辽远舰”总设计师,郑宏毅。他年逾六旬,鬓角染霜,但眼神锐利如鹰,是共和国船舶工业的脊梁之一。
许明远立刻收敛心神,将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递过去:“郑总,这是我和材料所王工他们做的初步分析。基于现有技术储备和‘星火’在特种合金方面的部分经验,我们提出了一种代号‘海神钢’的改进方案。理论屈服强度和韧性都接近设计要求,但……” 他顿了顿,指着报告中的一栏关键数据,“**焊接性能是最大隐患。** 初步模拟计算显示,在航母甲板这种高应力、大厚度、多焊缝的结构中,现有的焊接工艺极可能导致热影响区脆化,低温下尤其危险。”
郑宏毅眉头紧锁,翻看着报告中的数据图表,手指在“焊接热影响区冲击韧性”那一栏反复敲击:“这个数值…不够。远远不够。航母的飞行甲板是生命线,要承受战机起降的巨大冲击和尾焰灼烧,容不得半点闪失。‘海神钢’的方向是对的,但焊接这道坎,必须迈过去!这是航母的‘钢铁脊梁’,脊梁不硬,舰就立不住!”
“明白!” 许明远沉声应道,压力如山。星海系统给出的选项里,关于焊接工艺的部分只有“多层多道”、“窄间隙”、“特殊热处理”等模糊词汇,具体工艺参数、焊料配方一概欠奉,需要海量的试验去摸索。每一次试验,都意味着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的消耗。
与此同时,在动力系统论证室,气氛同样凝重。
“不行!还是不行!” 动力总师吴振邦猛地一拍桌子,震得桌上的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