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需要复杂的图纸说明,不需要冗长的技术汇报。他只是走近那些巨大的、精密的部件——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燃料储罐、布满复杂管线的生命保障系统核心、包裹着层层隔热材料的返回舱壳体、集成着数以万计芯片的姿态控制中枢……
然后,他伸出手。
不是用精密仪器,只是用**手指**,轻轻拂过部件的表面、焊缝、接口、散热鳍片……有时会停留片刻,指尖微微颤动;有时会屈指,在金属外壳上轻轻叩击,侧耳倾听那细微的回响;有时会凑近,仔细观察某个接插件或焊点的微观形貌。
在旁人眼中,这简直如同儿戏!是外行对精密工程的无知亵渎!
负责燃料储罐密封系统的张工,看着许明远只是摸了摸那几处他认为完美无瑕的焊缝,就皱眉说:“密封圈冗余层数过多,摩擦系数设计不合理,低温下动态密封可靠性存疑,建议减少一层冗余,改用新型低摩擦复合材料,重新设计密封槽倒角。” 张工的脸瞬间涨红,这可是他团队耗费两年心血的结晶!这年轻人凭什么?!
负责返回舱热防护系统的刘工,更是气得差点跳脚。许明远敲了敲隔热瓦下的支撑结构,又看了看多层隔热材料的厚度,直接说:“底层承力结构局部过强,导致应力集中点偏移;中层隔热材料密度梯度不够平滑,热应力缓冲不足;最外层陶瓷基复合材料厚度超标15%,重量冗余过大,建议优化支撑结构拓扑,调整材料梯度,削减外层厚度至理论极限值附近。” 刘工眼前发黑,这等于把他引以为傲的“加强版”设计全盘否定了!为了安全,加厚点怎么了?!
类似的情景在总装车间不断上演。许明远每到一处,只需片刻的观察和触碰,便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设计上的“冗余”、“不合理”或“潜在风险”,并提出精准到令人发指的优化方案。他的语速平稳,逻辑清晰,但那份不容置疑的笃定,在习惯了严谨论证、反复测试的工程师们听来,无异于**狂妄**和**信口开河**!
“胡闹!简直是胡闹!” 脾气火爆的李总工,负责整个姿态控制系统,当听到许明远仅仅看了几眼控制芯片的布局和线束走向,就指出其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几个“致命缺陷”,并轻描淡写地提出要重新规划部分关键信号走线时,终于忍不住了。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黄口小儿!你知不知道这是多少人的心血?!知不知道重新走线意味着什么?!整个控制舱要拆开重来!工期耽误得起吗?!就凭你摸两下,看两眼?!简直是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