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航基地,代号“天穹”,此刻的气氛比发射塔架外凛冽的寒风更加凝重。距离“星途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窗口,仅剩不到半年。这艘承载着民族飞天梦想的巨舟,已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建造与大部分系统的集成,正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然而,两道如同天堑般的技术难关,横亘在成功的道路上:
1. **1号难关:极端再入环境下的舱压平衡系统冗余度不足。** 现有设计在模拟超高速、超高热流密度再入大气层时,存在极小概率的多重故障叠加风险,可能导致舱压瞬间失衡,威胁宇航员生命。解决方案要么增加冗余备份(重量剧增,影响载荷),要么提升现有系统极限(材料与工艺面临巨大挑战)。
2. **2号难关:高精度姿态控制系统的抗强电磁干扰(EMP)能力临界。** 地面模拟测试中,当遭遇特定频谱、超高强度的EMP(模拟太阳耀斑或潜在敌对干扰)时,姿态控制核心芯片存在百万分之一秒级的“死区”,可能导致飞船姿态瞬间失控。现有屏蔽和滤波方案已逼近物理极限,提升空间微乎其微。
这两个难点,如同悬在项目组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整个基地弥漫着焦灼与压抑。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常规的技术路径似乎都已走到了尽头。
就在这山穷水尽之际,基地几位核心科学家,如材料泰斗王院士、控制系统权威李总工,联名向基地最高领导层递交了一份特殊的申请——请求将许明远调入“天穹”基地,参与最后攻关。
许明远这个名字,在近两年的国内顶尖科研圈,早已如雷贯耳。他如同一个“问题解决者”,身影出现在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关键节点,每每以不可思议的洞察力和解决方案扭转乾坤。虽然年轻得过分,但他的“战绩”让最保守的学者也无法忽视。
基地最高领导,那位在重大场合才露面、代号“苍穹”的1号首长,在仔细审阅了许明远的档案和过往“战绩”后,大笔一挥:“同意。即刻调入!”
**初临“天穹”:质疑与“轻狂”**
许明远和高中乘坐的专机降落在远航基地的专用机场。迎接他的,是复杂的目光:有殷切的期盼,有审视的怀疑,也有纯粹的好奇——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年轻人?
没有过多的寒暄,许明远直接投入工作。在基地总工程师的陪同下,他开始对飞船的关键部件和系统进行“考察”。
他的“考察”方式,让在场的资深工程师们大跌眼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