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科学!侮辱我们所有人的智商!” 说罢,他愤然离场,留下一屋子尴尬和死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院士也眉头紧锁,看着许明远年轻得过分却异常平静的脸,欲言又止。其他工程师们,有的摇头叹息,有的面露不屑,有的则陷入深深的迷茫——难道我们这几年的路,真的走错了?
只有基地那位1号首长“苍穹”,在观察室的高处,透过单向玻璃默默注视着下方发生的一切。他手中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深邃如海,紧紧锁定在许明远身上。
许明远对周围的质疑和愤怒恍若未闻。他理解这些反应,任何颠覆性的认知都需要时间去消化。他只是在心中默默记录着星海系统扫描反馈的各项数据流:材料应力分布、热传导效率、电磁场泄露点、结构共振频率……这些常人无法感知的信息,在他脑海中构筑起飞船最真实的“健康模型”。他指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模型中标红的“病灶”。
**聚焦核心:六条歧路与沉默的追随**
初步的“体检”告一段落,许明远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那两道核心难关的攻坚中。关于1号舱压平衡难关,他结合扫描数据和王院士团队的研究基础,很快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自适应泄压-补压协同机制”方案,虽然大胆,但逻辑严密,让王院士在震惊之余看到了希望,团队立刻投入验证。
真正的挑战在2号难关——姿态控制抗强电磁干扰(EMP)。
当许明远将精神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试图从星海系统中获取明确的解决方案时,反馈回来的信息却让他心头一沉。
以往如同指路明灯般清晰的光幕,此刻却呈现出**六条**截然不同、却又都闪烁着理论可行光芒的技术路径!每一条路径都指向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涉及不同的芯片架构、屏蔽材料、滤波算法、甚至底层控制逻辑的重构!更关键的是,星海系统罕见地给出了提示:**“方案可行性受当前位面材料工艺极限、微观不确定性及未知干扰源频谱特性影响,最优解需实验验证。”**
这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试错!
许明远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他将这六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技术要点、所需资源以及潜在风险,用极其工整的字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基地能找来的所有移动白板!整整六块白板,如同六幅通往未知的星图,矗立在最大的实验室内。
当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