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眼。"
陈阿娇突然从袖中抖出一卷锦书。
彩线织着文院规划图:讲堂与织房并列,射圃与绣棚相邻,连茅厕都分男女,用不同颜色的锦纹标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昨儿我让绣娘把这图挂到太学门口了,"她话音刚落,殿外传来侍卫通报,声音里带着笑意:"启禀陛下!西市女户们抬了架'经纬讲堂'的模型,说要献给太后!"
模型用织锦和木梭搭成。
讲席上并列着穿襦裙与穿深衣的微型木像。
其中女像手里握着的不是书简,而是半片织锦,上面用金线绣着"学而不思则罔"。
卫青披着玄色朝服踏入。
甲叶下露出北军特有的狼头纹样,肩甲上还沾着边关的霜雪,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启禀陛下、太后,"他将一卷边关地图按在案上,图上用红笔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末将在阴山遇着几个游学的女学徒,她们竟用算学知识算出匈奴马群的迁徙规律,比北军斥候早三日报信。"
他顿了顿,从袖中摸出一封血书,封皮上用针线绣着个小小的"甲"字。
"这是绣甲营的老兵们联名请战,"卫青的声音有些沙哑,"她们说,当年用织梭杀过贼,现在也能教姑娘们用剑——血书是用染坊的苏木水写的,她们说,这颜色像极了战场上的血。"
血书展开时,刘妧看见熟悉的针脚——那是渔阳李氏惯用的锁边手法。
前世她在考古报告里见过类似的兵书装订术,此刻却真切地握在手中,带着淡淡的铁锈味。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的纱罗衣袂上投下斑驳光影。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赤金簪正随着她翻看武院章程的动作轻晃——簪尾新缀的"虎符珠",是卫青用北军废甲熔的,珠身刻着简化的八阵图,每道刻痕都填着朱砂。
殿外传来孩童笑闹声,由远及近,像一群小麻雀。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五个抱剑的小姑娘奔入,最小的姑娘跑得太急,剑鞘上的织锦穗子挂在门框上,差点把自己拽倒。
"太后!陛下!"
小姑娘们举起木剑,剑鞘上用彩线绣着"精忠报国",针脚歪歪扭扭,显然是初学刺绣的手笔。
"这是西市'文武蒙学'的孩子们做的,"平阳侯家儿媳气喘吁吁,"说要学卫青将军那样打匈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