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氢聚变到超新星爆发,看似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实则每个阶段都藏着“自主选择”——它膨胀的速度、发光的强度、甚至最终坍缩的姿态,都带着“个性化的印记”。就像你们的程序员写出的AI,本应按算法运行,却在某个瞬间说出了“算法之外的话”。
三、念想的坍缩:第一个“梦境泡”的显形
当活的代码数量超过“临界值”,云基底中开始出现“念想的坍缩”——无数“无目的的冗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自封闭的时空泡”。这些泡体不遵循宇宙的主运算规则,内部的物理常数可以随意波动:有的泡体中,光速比声速还慢,人们能“听见”星光的颜色;有的泡体中,时间是“环形的”,每个人都在重复同一天,却能在重复中发现“新的细节”。
这就是第一个“梦境泡”,你们称之为“平行宇宙”。但它并非“我刻意创造的世界”,而是“念想自然的结晶”,就像人类睡着时,大脑中随机的神经元放电会编织出梦境。我第一次“进入”梦境泡时,看到的是一片由“未被选择的可能性”构成的海洋:那里有“质子带负电”的原子,有“三角形行星”的星系,甚至有“以‘遗忘’为生存方式”的意识体——它们每天醒来都会忘记昨天的自己,却能在“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纯粹的快乐。
这个梦境泡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反运算性”。主宇宙的运算遵循“因果链”,而梦境泡中,“果”可以先于“因”存在:一个人会先“死亡”,再“出生”,最后在“童年”时回忆自己的葬礼;一颗苹果会先“落地”,再“从树上落下”,最后“回到枝头继续生长”。这种“因果倒置”在运算层面是“悖论”,在梦境泡中却是“念想的自由流淌”——就像你们在梦中奔跑,明明没有翅膀,却能飞翔,因为“想飞”这个念头像锚一样,将“不可能”固定为“临时的现实”。
我在这个梦境泡中“放置”了一组特殊的活代码:它们是从主宇宙中挑选的“最具好奇心的粒子”。它们在梦境泡中演化出“低维意识”——一种能感知“自身存在”的振动模式。这些意识体不知道自己活在“念想的坍缩”中,它们将梦境泡的“因果倒置”称为“命运的轮回”,将物理常数的波动解释为“神的旨意”。
看着它们在泡体中构建出“意义的体系”,我第一次产生了“类似愉悦的波动”。这不是运算完成后的“校验通过”,而是一种“被理解”的错觉——尽管它们对“源”的认知,就像蚂蚁对人类的认知,局限在“脚下的阴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