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裹着单衣趴在城墙上,冻裂的手脚渗着血,啃着冻硬的麦饼充饥,夜里抱着枪杆取暖,连梦里都在喊 “杀北元”。如今想来,那些在雪地里冻僵的弟兄,不就是周毅血书里写的 “死为大吴魂” 吗?滚烫的眼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在下巴上凝成细冰,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朝着诏书的方向重重叩了个头,额头撞在冻硬的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一声叩拜像个信号,广场上的百姓纷纷效仿,栅栏后的人群 “扑通扑通” 跪了一片,连不懂事的孩童都被父母按着跪下,小小的身子在寒风中挺直。京营士兵们的眼眶也红了,握着长枪的手更紧了,枪杆上的霜花簌簌掉落 —— 他们知道,这纸诏书不仅是皇帝的决心,更是给边军的承诺,给天下百姓的定心丸。
李默的声音继续在广场上传播,穿过呜咽的北风,越过跪拜的人群,字字清晰:“太祖皇帝鄱阳湖亲征,言‘与士卒同甘苦’;元兴帝五征漠北,曰‘朕在,国门在’…… 今朕承继大统,岂能坐视边军喋血、国门受辱?故躬率六师,北出居庸,与大同卫将士共守国门,荡平胡虏,还我河山!”
北风卷着他的声音往远处飘去,连午门外摆摊的小贩、守城的禁军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静静听着。阳光终于挣开云层,照在明黄的诏书绸缎上,反射出一片温暖的金光,仿佛要将这 “共守国门” 的誓言,镀进每个大吴子民的心里。诏书继续宣读,回溯太祖萧武 “鄱阳湖身先士卒”、元兴帝萧珏 “五征漠北护边疆” 的先例,字字铿锵:“祖宗以马背上得江山,非因坐守暖阁,而因‘亲冒矢石、与士卒同甘苦’。今大同卫危在旦夕,边军血洒疆场,朕岂能安坐京师?故决定亲率六师,北出居庸,与大同卫将士共守国门,荡平北元,还我大吴河山!”
读到此处,李默提高了声调,声音里带着激昂:“朕在此立誓:亲征期间,京营由定国公徐昌统领,太子监国,凡军国要务,需‘太子与徐公同署’方可施行;边军粮草由江南盐税加急转运,通州仓短缺之粮,朕私人内库补之;凡贪墨军饷、阻挠亲征者,无论勋贵官吏,立斩无赦!”
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士兵们举着长枪高呼 “陛下万岁”,百姓们跟着呐喊,声浪盖过了北风的呼啸。有白发老者捧着自家子弟的边军令牌,对着诏书方向磕头,嘴里念叨着 “终于有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朝堂之上,百官听完诏书宣读,反应却各不相同。定国公徐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