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扬天威于漠北,驱胡虏于塞外”,陛下嫌 “太张扬,忘了边军的苦”;第二次改成 “恤边军之寒,解大同之围”,陛下仍觉不足;如今这 “与边军共守国门” 七个字,笔锋沉郁,字字都带着共情边军的温度,哪是简单的诏书措辞,分明是要借这纸诏书,把 “京官不知边军苦” 的积弊连根拔起。
他提笔蘸墨时,眼角的余光不经意扫过案角堆着的罪证。最上面是王林倒卖战马的清单,麻纸边缘已被反复翻看得起毛,上面用红笔批注着 “天启二十七年冬,五千匹良驹入北元,换银二十万两”;下面压着赵承私藏军粮的账册,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玄夜卫的勘验印,“大同卫粮司印记,天启二十八年造” 的字样刺眼得很;最底下是李嵩侵吞盐税的记录,密密麻麻的流水账里,“恒通号钱庄”“长子李方” 的名字被圈了又圈。周延的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 —— 这些藏在朱红宫墙后的龌龊,这些让边军空着肚子打仗的赃款,终究要随着这纸诏书的颁布,被亲征的大军拖到阳光下,一笔一笔清算干净。
暖阁外的北风又紧了些,吹得窗棂 “咯吱” 轻响。萧桓望着窗外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龙旗影子,忽然开口:“改完后让翰林院即刻誊抄,用最好的黄麻纸,字要大,要让街巷百姓都能看清。告诉他们,朕的亲征,不止是为了退敌,是为了让守国门的弟兄能吃饱穿暖,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大吴的江山,从来不是靠勋贵的暖阁撑着,是靠边军的血、百姓的力,一寸一寸守着的。”
周延握着笔的手更稳了,墨汁落在宣纸上,“与边军共守国门” 七个字渐渐成形,笔锋刚劲,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像一道光,要穿透京师的阴霾,直照北疆的风雪里去。
暖阁外,谢渊正与沈炼核对玄夜卫的布防图。亲征期间,京师需留三万京营驻守,由定国公徐昌统领,玄夜卫则分三队:一队随驾护行,一队巡查京郊,一队严密监视诏狱及镇刑司旧部。“王林的党羽虽抓了大半,但镇刑司还有些老狐狸藏得深。” 谢渊指尖点在布防图上的镇刑司衙署位置,“让暗哨盯紧他们的家眷动向,若有异动,不必请示,先控制起来。”
沈炼低声道:“大人放心,昨夜已按您的意思,将镇刑司前副使张谦的家眷‘请’到玄夜卫驿馆暂住,美其名曰‘保护’,实则断了他与外界联络的可能。”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诏狱那边传来消息,王林今日格外安静,只是反复问‘诏书拟得如何了’,像是还在盼着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