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大吴会典?亲征仪制》 载:“亲征诏书‘需于誓师前三日颁布’,由‘内阁拟稿、皇帝朱批、翰林院誊抄’,钤‘天子之宝’印,传至六部、都察院、京营及边镇卫所。诏书需‘明亲征缘由、行军路线、留守规制’,引‘太祖鄱阳湖亲征、元兴帝漠北亲征’先例,以‘振军心、安民心’。颁布日‘设香案于午门’,由礼部尚书宣读,百官跪听,军民可于街巷观誊抄本,使‘天下知帝意’。”
紫宸殿里草昭书,雪压龙旗意不孤。
祖训犹存征漠北,臣心共赴靖边隅。
诏书字字凝霜雪,铁骑声声踏险途。
莫道朔风千里冷,江山自有赤心扶。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距午门誓师仅剩一日。京师的雪总算歇了,却卷来更烈的北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朱红宫墙,发出 “呜呜” 的低吼,混着宫门外巡逻禁军的甲叶碰撞声,倒像是为即将出征的大军奏响的序曲。紫宸殿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炭火气混着案上的松烟墨香,在空气中凝成暖融融的雾,却半点驱不散萧桓眉宇间的凝重。
案上铺着一张半旧的玉版宣,翰林院拟好的亲征诏书草稿正摊在上面,边角已被朱笔圈改得密密麻麻。萧桓右手握着一支狼毫朱笔,笔锋悬在纸面上方,目光落在 “朕躬率六师,往讨不臣” 那行字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 —— 这杆笔是元兴帝亲征漠北时用过的旧物,笔杆上还留着细微的握痕。
“再改一处。” 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穿透暖阁的清亮,指尖轻轻点在 “往讨不臣” 四字上,“把这四个字划掉,换成‘与边军共守国门’。” 说罢,他抬眼看向侍立在侧的内阁首辅周延,目光落在对方花白的鬓角上,语气里添了几分恳切,“周阁老,你是看着朕长大的,该懂朕的意思。亲征不是去漠北扬什么天威,是去救大同卫那些在雪地里啃树皮的弟兄。”
他指尖轻叩案面,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痛惜:“周毅的血书你也看过,‘伤卒冻毙十之七八’,他们守的不是冷冰冰的城墙,是咱们大吴的国门,是关内百姓的安稳。诏书里写‘往讨不臣’,倒像是朕带着大军去耀武扬威,太轻飘了。要让边军知道,朕不是坐在暖阁里喝着热茶发号施令,是要跟他们一起站在城墙上,他们守国门,朕守他们。”
周延躬身应诺,双手接过诏书草稿时,指尖忍不住微微发颤。他低头看着宣纸上的字迹,心里明镜似的 —— 这已是陛下第三次改稿了。第一次草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