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透着对“大树”的渴望。
选择攀附严党门下,对曹大章而言,或许是条更“稳妥”的青云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恪并无强求之意,人各有志,这官场本就是百川归海,各寻门路。
只是看着曹大章与赵文华相谈甚欢的画面,他心中不免掠过一丝极淡的喟叹:树大虽好乘凉,焉知哪日树倒猢狲散?
他微微颔首,便移开了目光,无意打扰。
身边却有人靠了过来,带着一丝拘谨却热烈的气息。
是新科会元,陈谨。
这位年纪只比陈恪略长的会元,脸上少了些进士及第的狂喜,却多了近乎虔诚的敬仰。他望着陈恪,眼神亮得惊人,仿佛信徒仰望神只。
“恩师……”陈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学生拜读恩师《盐铁论》旧作,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尤以‘国用民本,不可偏废’之论,如醍醐灌顶!不知恩师当年在龙泉书院讲‘知行一体’时,何以将阳明先生之心学,与管子盐铁之策融会贯通?”
他语速极快,问题一个接一个,从陈恪的旧文,到龙泉书院的讲学,再到经义典籍中的微言大义,引经据典,侃侃道来,显露出深厚的学问功底。
这突如其来的学术“轰炸”让陈恪也微微一怔。
陈谨这个书呆子,木楞的外表下竟藏着一颗如此炽热的求学之心,且问题刁钻扎实,绝非泛泛而谈。
但陈恪岂是易与之辈?状元郎的底子加上两世为人的积淀,让他胸中自有丘壑。
他略一沉吟,便朗声回应,引《论语》论民生,借《管子》谈调控,更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自己在苏州练兵、火药局改制的实务结合,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
“……故知‘知’在庙堂之高,体察民情,洞悉时弊;‘行’在江湖之远,兴利除害,经世致用。
知而不行,空谈误国;行而不知,盲动祸民。
龙泉讲学,意在警醒士人,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腐儒,亦莫做只知蛮干、不识大体的莽夫。
为官一任,当以‘知’为灯塔,‘行’为舟楫,方能在宦海沉浮中不迷航,不负圣恩,不负黎庶!”
陈恪的声音清朗,回荡在渐渐安静下来的苑中。
他结合自身经历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听得一众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