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都盼着能跟您学呢。您教,我们一定把课堂安排好,保证您教得开心,老人们学得舒心!”又去了两次,周老终于被林野的诚意和社区老人们的热情打动,答应每周来教一次工笔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着,林野又想到了“厨神”孙姨。孙姨是小区里的名人,她的祖传私房菜在小区里口耳相传,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过她做的菜,赞不绝口。林野找到孙姨,她一听是教厨艺课,眼睛都亮了,但随即又有些犹豫:“小林啊,我那都是家常菜,上不了台面的。”林野笑着说:“孙姨,家常菜最接地气,老人们学了,回家就能做给家人吃,多温馨!您就当是跟老姐妹们一起交流交流厨艺,分享分享快乐嘛!”孙姨被他说得心花怒放,拍着胸脯答应了。
最难请出山的,是“摄影大隐”陈伯。陈伯曾是省报记者,退休后便深居简出,几乎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林野第一次上门,敲了半天门才有人应,开门的陈伯头发花白,眼神却依然锐利,但对林野的来意似乎并不感兴趣,简单说了句“我不教”,就把门关上了。林野没有放弃,他开始“三顾茅庐”。第二次去,他带去了一些社区活动的照片,请陈伯指点;第三次去,他干脆带上自己的相机,和陈伯聊起了摄影的乐趣。陈伯的戒备心渐渐放下,开始和林野聊起天来。林野趁机再次提出邀请,这次,陈伯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说:“好吧,就当是出来走走,看看老街坊们。”
除了挖掘社区内部的“宝藏”,林野还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老教老,可能会让课堂缺乏活力和新鲜感。他开始引入高校资源。他联系了附近美术学院的社会工作系,希望能邀请一些学生来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课程。美院的学生们热情很高,他们开设了手机摄影课,教老人们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如何编辑和分享;同时,他还联系了师范大学的心理系,开通了“叙事治疗”工作坊,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引导老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梳理自己的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在课程设置上,林野精心计算,将青老课程比例精确设定在3:7,既保证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又充分尊重了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他希望,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年龄的交流和碰撞,让“耄耋”遇见“青葱”,让彼此的生命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挑战三:让学习成为一种归属
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明媚,老人们穿着整齐,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林野精心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