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仪式,更是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首先是“破冰时光机”。林野准备了大量的小卡片和一支粗粗的彩色笔。他请每一位学员,在卡片上写下自己曾经的职业,或者最让自己自豪的一件事,然后贴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命名为“人生故事墙”。老人们拿起笔,有的沉思片刻,有的则立刻下笔如飞。工程师、护士、教师、会计、纺织女工、战地记者……各种各样的职业标签,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贴满了整面墙,诉说着他们曾经奋斗过的青春,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看着这面墙,老人们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接着是“导师授笔礼”。周老作为第一位“银发教师”代表,走上讲台。他手里拿着一块块小小的、刻着名字的印章,那是他为书法班和工笔画班的每一位学员亲手刻制的。他走到每一位学员面前,郑重地为他们盖上印章,印在定制笔记本的扉页上。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笔记本,抚摸着那枚小小的印章,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那一刻,师徒情谊,在小小的印章和本子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然后是“跨龄学徒制”的启动仪式。林野特意安排了22岁的社工系学生小张,作为78岁的摄影陈伯的“助教兼学徒”。小张推着轮椅,把陈伯请到台前,两人站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也和谐地融为一体。小张认真地听陈伯讲述摄影的技巧和心得,不时提问,还用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陈伯则耐心地讲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林野宣布,小张将负责记录陈伯的口述史,把这位老摄影家的故事,以及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台下掌声雷动,老人们眼中闪烁着羡慕和期待的光芒,他们渴望这样的交流,渴望这样的陪伴。
最后是“成果共享角”的揭牌。林野指着教室角落里一张小小的桌子,上面摆满了锅碗瓢盆和食材,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成果共享角。每周的厨艺课,孙姨和各位学员做出的佳肴,除了大家品尝,我们还会分享给社区养老送餐点,让更多的老人,尤其是那些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品尝到我们的手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掌声再次响起。
最动人的画面,发生在周老师的花鸟班课堂上。那天,周老教大家画麻雀。一位82岁的老人李大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很差,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常常忘记。但那天,她却出奇地安静,认真地听着周老的讲解,一笔一划地跟着画。当周老走到她身边,看到她竟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