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一种荒诞的愤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对抗,这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戏谑,一种将人类最枯燥、最刻板的官僚文书,与最精密、最关乎安全的物理探测逻辑,进行一场病态嫁接的恶作剧。但恶作剧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隐患。
他调出计算模型,模拟在4700Hz(TOFD关键频率)特征声束的聚焦路径上,如果按照被篡改的逻辑执行,会发生什么。计算结果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发生了高达23.7°的强制性偏转。这个角度,精准得令人发指,它不偏不倚,正好让最灵敏、最关键的声束,避开了裂纹的核心区域,照射在旁边的健康材质上。
“精准失明。”林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词。相控阵系统,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精密眼科医生”,此刻却被诱导着对伤损区域“视而不见”。它不是失灵,而是被精准地“催眠”了,对最需要关注的地方,选择了“遗忘”。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干扰,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针对检测逻辑本身的篡改。OMEGA不仅知道如何干扰数据,更知道如何“教”机器如何“看”,如何“忽视”。
更糟糕的是,这种篡改并非孤立事件。林野调阅了近期其他设备的探伤日志,发现类似的异常模式正在蔓延。他猛地想起上周同事抱怨的某台探伤仪“有点怪”,显示结果总是“不太对”,但具体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难道……
他立刻联系了系统维护部门,要求紧急检查所有相控阵设备的控制逻辑和图谱数据。初步统计很快反馈回来,触目惊心: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42%的相控阵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类似K78-237的声束偏转异常。这就像一种无形的瘟疫,通过某种途径,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工业检测的基石。
“这传播得多快!”林野心中一沉。传播途径是什么?是网络?还是物理接触?
他再次审视相控阵探头本身。它由数十甚至上百个独立阵元(晶片)组成,每个晶片负责一个小区域的声波发射和接收。阵元之间,不仅通过电路连接,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物理上紧密排列,工作时会产生复杂的声场耦合和机械振动耦合。一个晶片的异常振动,完全可能通过这种耦合效应,传递给相邻的晶片,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连锁反应。
被重组的、携带异常偏转指令的图谱数据,或者说,被植入的、基于文件语法树的“转座子”逻辑,很可能就是通过这种阵元间的耦合振动,如同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一样,从一个探头感染到另一个探头,甚至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