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施密特担任航空研究部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专注于新型战斗机的研发;坦克设计大师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弟子们,则在装甲车辆研究部对现有坦克进行升级改造。
研究所内,秘密研发项目紧锣密鼓地展开。在航空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对FW - 190战斗机进行气动布局优化,利用积分兑换的风洞设备,反复测试不同机翼形状对飞行性能的影响;火炮研究部则尝试将电磁技术应用于传统火炮,试图提升炮弹的初速度和射程;在化学武器研究分所,科研人员虽然表面上遵循国际公约,但暗中仍在进行新型毒剂的理论研究,以备不时之需。
三、协同与突破:双轨驱动的科研网络
为促进两个研究所的协同发展,统帅部专门设立科研协调办公室,建立起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基础工业研究所研发的新型合金钢材料,一经测试成功,便迅速移交军事工业研究所用于坦克装甲制造;军事工业研究所在武器测试中发现的材料耐磨损问题,又反馈给基础工业研究所进行针对性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两个研究所与德国各大高校合作,开设联合培养项目。哥廷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研究所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同时,研究所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交流,尽管处于战后特殊时期,但通过中立国渠道,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学术交流,避免科研与国际前沿脱节。
12月1日 - 12月3日这三天里:
- 每日基础积分获取:1积分/秒×24小时×3600秒 = 86,400积分
- 每日土地积分获取:35.7万×1 = 357,000积分
- 三日总获取积分:(86,400 + 357,000)×3 = 1,330,200积分
- 研究所建设消耗积分:基础工业研究所300万积分 + 军事工业研究所200万积分 = 500万积分
- 总积分结余:1507.3万 + 133.02万 - 500万 = 1140.32万积分
随着基础工业研究所与军事工业研究所的逐步成型,德国在科技研发领域构建起坚实的战略高地。这两个研究所如同国家发展的智慧引擎,将知识与创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与战斗力,为德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崛起提供了核心驱动力,也让德国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拥有了更具分量的科技筹码。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