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德国工业复活了。"这场由积分驱动的重工业复兴风暴,不仅重塑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更在战后的废墟上,浇筑出一个崭新的工业帝国雏形。
第二十五章 资源整合与战略扩张:新时代的发展蓝图
第七节 智核崛起:双轨研究所的战略布局
1945年12月1日,德国总积分结余1507.3万点,在工业重建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汉斯在统帅部会议上掷地有声:“光有生产线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大脑,要让德国的智慧重新引领工业革命!”随着指令下达,德国正式启动基础工业研究所与军事工业研究所的筹建计划,一场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智力突围战拉开帷幕。
一、基石奠基:基础工业研究所的组建
战略资源部迅速行动,从总积分中划拨300万点作为启动资金。在选址上,专家团队经过多轮考察,最终将基础工业研究所定址于哥廷根。这里曾是德国学术的摇篮,哥廷根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浓厚的科研氛围,为研究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利用积分,德国从瑞士、瑞典等国紧急招募了150名顶尖科研人才,其中包括50名物理学家、40名化学家以及60名材料学家。这些学者中,不乏在战前就已声名鹊起的学术泰斗。例如,曾在量子力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的物理学家卡尔·海森堡,他的加入为研究所注入了强大的理论研究力量。
研究所采用开放式科研架构,设立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精密制造三个核心研究部门。在材料科学实验室,用积分兑换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达到0.1纳米,科研人员得以深入探索金属晶格结构,致力于研发更轻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能源技术部门则专注于煤炭气化技术的改良,目标是将煤炭能源利用率从当时的40%提升至65%;精密制造部门引进了瑞士的超精密加工设备,试图突破机械加工精度的极限。
二、利刃锻造:军事工业研究所的诞生
军事工业研究所选址在远离城市的德累斯顿郊外山区,这里地形隐蔽,便于保密。为确保绝对安全,军事重建局抽调了一个整编团的兵力负责警戒,周边还设置了多重伪装设施,从空中俯瞰,这里只是一片普通的森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0万积分被投入到军事工业研究所的建设中。研究所汇聚了300名军工领域的精英,涵盖武器设计、弹道学、航空工程等多个专业。原德国航空部首席设计师威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