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在平板上写下一串公式,“就像奶奶给新生儿挂银锁,既要重量够,还要看花纹里的福气——机器记不住福气,但能记下所有让福气成真的条件。”
三个月后,首批机器人运抵基地。当德国工程师演示机械臂分拣草药时,杨奶奶突然从人群里挤出来,将一串银饰狠狠砸在机器上。银铃落地的脆响中,她指着机械臂末端的压力传感器:“当年你太爷爷辨药,靠的是指尖摸出来的纹路!这铁疙瘩能知道哪片叶子受过霜打?”
机器停了,整个车间只剩下通风系统的嗡鸣。林宇捡起那串银饰,上面的太阳纹被撞得变了形——那是苗医用来祈求药神庇护的纹样。他突然想起童年时,奶奶总在炒药前把银镯贴在药锅上,说银器能试出草药的“火气”。
当晚,林宇带着传感器钻进杨奶奶的药房。老人正在炮制黄精,双手在滚烫的砂锅里翻动,指尖被蒸汽熏得发红。他把传感器贴在药锅内壁,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温度曲线:180℃时黄精表皮开始发皱,210℃时渗出的黏液会泛起珍珠色泡沫,230℃时必须立刻离火,否则会损失30%的多糖成分。
“您看,”林宇把屏幕转向老人,“这曲线和您每次停手的时间分毫不差。”
杨奶奶盯着屏幕看了许久,突然抓起他的手按在药锅上:“机器知道烫吗?知道黄精哭了吗?”她枯瘦的手指覆在林宇手背上,温度透过皮肤渗进来,带着草药特有的微苦气息。
三、黑灯工厂
“黑灯工厂”试运行那天,杨奶奶被硬拉到参观通道。隔着厚厚的玻璃,二十台机器人正在进行天麻炮制。蓝色机械臂精准地抓起天麻,浸入温度恒定的山泉水中——那是林宇带着团队在山涧里安装了二十七个水质传感器才找到的最佳水源。
“浸润时间:13分27秒。”电子屏上跳出数字。杨奶奶突然挺直腰杆:“不对!今天是申日,水脉里的阳气重,要少浸17秒。”
林宇心中一紧。这套系统录入了过去五十年的气象数据,却没算过苗历的天干地支。他按下暂停键,看着机械臂悬在水面上,像群停摆的银簪。
三天后,杨奶奶的药房里多了个奇怪的装置:苗历转盘连着数据采集器,每当她转动转盘选择吉日,传感器就会自动调整参数。当她看着机器人按照“申日算法”重新运作时,嘴角悄悄勾起弧度——那些机械臂转动的角度,竟和她年轻时翻动药材的手势一模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的考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