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到来。巴西客户突然要求追加十万盒祛湿药粉,且必须用古法“九蒸九晒”工艺。传统方法需要九个日夜,寨子里的老药工们连续熬了两晚,手抖得连蒸笼都端不稳。
深夜的工厂里,林宇盯着监控屏幕。机器人正在进行第七次蒸制,红外摄像头显示每块药材的核心温度都稳定在83℃,这是杨奶奶用体温试出来的最佳数值。突然,系统警报响起——某批药材的含水量超标0.3%。
“是今天的露水比预报的重。”林宇调出气象传感器的数据,手指在控制屏上飞舞,“让机器人延长晾晒时间18分钟。”
当第一万盒药粉下线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林宇带着样品冲进杨奶奶的吊脚楼,老人正用银簪挑着药粉细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银饰上,折射出的光斑落在药粉上,像极了当年晒药时落在竹匾里的碎阳。
“机器记得加申日的17秒吗?”杨奶奶突然问。
“记着呢,”林宇笑着掏出手机,展示系统里的“苗历算法”,“连您说的‘雨后采药要留三分根’都录进去了。”
四、针尖上的刻度
针灸针车间的投产仪式,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日本茶道大师田中女士。她捧着个锦盒,里面是祖传的青铜针,针尾刻着细密的樱花纹。
“苗医的针,要像春雨点破湖面。”田中用指尖轻轻抚过针尖,“机器做的针,有这样的呼吸吗?”
林宇带她走进净化车间。激光正在切割直径0.2毫米的医用钢,显微镜下,针尖的弧度被放大成优美的曲线——那是根据杨奶奶年轻时扎针的角度扫描建模的。更令人称奇的是针尾的处理:机器人正将极细的苗银丝缠绕成银饰纹样,每圈间距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您看这针尾的银纹,”林宇拿起一根成品,对着光转动,“转动时会产生微弱电流,和人体经络的生物电共振。这是我们结合‘经络电流传导模型’专利做的改进。”
田中突然屈膝行礼:“在东京茶会时,我用你们的针为失眠的老人调理,他们说像被月光轻轻扎了一下。”
消息传到非洲时,正在肯尼亚编纂草药图谱的团队发来视频。画面里,当地草药师用基地生产的针灸针,配合本土草药为马赛人治疗关节痛。银质针尾在阳光下闪烁,竟和他们耳上的金属饰品遥相呼应。
“林博士,这批针的角度太适合非洲人手型了!”视频里的科研人员举着对照图谱,“您怎么知道要把针柄加粗0.5毫米?”
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