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驾崩,隆庆帝朱载坖(jì)继位。这位新皇帝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懦弱,不像他父亲那样专断,却也因此给了大臣们施展的空间。徐阶作为首辅,主持了嘉靖帝的丧礼和隆庆帝的登基大典,还平反了嘉靖朝的冤假错案,释放了海瑞,一时间威望极高。
但徐阶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时年六十四岁),需要找个得力的助手。他想到了张居正——此人既有才华,又懂变通,更重要的是,他和高拱关系不错,而高拱是皇帝的潜邸旧臣,说话有分量。于是,在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徐阶力排众议,推荐张居正入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接到任命时,张居正正在吏部核查官员档案。下属跑来报喜,他却只是淡淡一笑:“入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天晚上,他没设宴庆祝,而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重新翻看那篇多年前写的《论时政疏》,在上面补了一句:“今日再看,弊端依旧,当力行改革。”
初入内阁,张居正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辅佐而非主导”。徐阶提出“减轻赋税”,他就主动去户部核算钱粮,拿出具体的减免方案;高拱主张“加强边防”,他就去兵部查阅边军名册,建议“选良将、练精兵”。有次讨论是否开放海禁,大臣们吵成一团,有人说“海禁不可开,防倭寇”,有人说“海禁当开,通贸易”。张居正站起来说:“开海禁不是放任不管,可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收税以充军饷,同时严查走私,这样既利民生,又固海防。”这话既照顾了保守派的担忧,又支持了改革派的主张,徐阶和高拱都点头称是。
隆庆朝的内阁,堪称“黄金组合”——徐阶掌舵,高拱主兵,张居正主财,三人虽偶有分歧,却都以国事为重。有次高拱因为提拔自己的门生,被言官弹劾“结党营私”,气得要辞职。张居正跑去劝他:“言官弹劾是职责所在,您若因此辞职,反倒显得心虚。不如主动请皇帝核查,清者自清。”高拱听了他的话,果然化解了危机。事后高拱拍着张居正的肩膀说:“太岳,还是你脑子活。”
这段时间,张居正最亮眼的表现,是在边防事务上。当时蒙古俺答部经常入侵,边军屡战屡败。张居正分析后发现,边军最大的问题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将领频繁调动,士兵毫无斗志。他向隆庆帝建议:“让熟悉边防的将领长期驻守,如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人,给他们自主权,允许他们就地募兵练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