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矛盾,跑来投降明朝。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炸开了锅,有人说“杀了他,震慑俺答”,有人说“送回去,别惹麻烦”。张居正力排众议:“这是安抚俺答的好机会。不如善待把汉那吉,再派人去跟俺答谈判,让他交出汉奸赵全等,我们就送回他孙子,还可以封他为王,互通贸易。”
这个建议风险极大,一旦俺答不接受,就会引发更大的战争。高拱一开始也反对,张居正跟他彻夜长谈:“打仗劳民伤财,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何不试?”高拱被说动了,两人一起说服了隆庆帝。果然,俺答见孙子受到优待,又贪图贸易之利,同意了明朝的条件,还表示“永不犯边”。这便是历史上的“俺答封贡”,从此明朝北方边境安宁了几十年。
张居正的智慧,不在朝堂上的高声争辩,而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认真”里。他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只画大饼”,而是凡事都要“落地生根”。
有次巡查太仓(国库),他发现仓库里的粮食大多发霉变质,账面上写着“存粮百万石”,实际能吃的不足三成。管仓库的太监解释:“粮食多了,难免发霉。”张居正没发火,只是让人把各仓的粮管员叫来,问他们:“你们自己家的粮食会让它发霉吗?”然后下令:“按地域远近调粮,近处的先吃,远处的通风晾晒,每月上报损耗,超过三成者治罪。”三个月后,太仓的存粮损耗降到了不足一成。
他还特别重视人才,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有功,却因为不懂钻营,一直没被重用。张居正知道后,亲自向隆庆帝举荐:“戚继光练兵有方,可任蓟镇总兵,镇守北京门户。”有人反对:“戚继光只是个武将,怎能担此重任?”张居正说:“能不能担责,看能力,不看出身。”果然,戚继光到蓟镇后,修长城,练边军,蒙古人再也不敢轻易南下。
但张居正也并非完人。他深知官场险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也会用些“手段”。有个叫刘台的御史,总弹劾他“专权”,张居正没直接报复,只是在刘台考核时,给了个“不称职”,把他调到地方当知县。有人说他“心胸狭隘”,他却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若事事讲宽容,改革寸步难行。我不是要整人,是要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
隆庆五年(1571年),高拱成为首辅,张居正任次辅。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高拱性格急躁,想“大刀阔斧”,张居正主张“循序渐进”。有次讨论是否废除“一条鞭法”(嘉靖朝开始试行的赋税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