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市的情况不同,转型难度也不一样。我们可以针对各市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提供精准扶持。这样既能落实生态优先的要求,又能解决市里的发展困境。”
罗卫国对这个想法表示赞赏,“这个办法好。省政府要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各市调研,尽快拿出方案。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不打折扣。”
在王晓东的推动下,“一市一策” 帮扶计划很快启动。省政府各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多个工作组,奔赴各市。每到一个市,工作组都深入企业、社区,了解实际情况,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探讨转型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王晓东和罗卫国也保持着密切沟通。虽然两人在具体工作思路上有时存在差异,但都能从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求同存异。罗卫国会对王晓东提出的一些创新举措给予指导和支持,而王晓东也会及时向罗卫国汇报工作进展,听取意见。
随着时间推移,“一市一策” 开始显现成效。河市利用边境优势,发展起了跨境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南山市则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高校合作建立了新材料研发中心,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上,省里与部分市产生了分歧。一些生态保护任务重的市认为,自己为了全省生态建设做出了牺牲,省里的补偿资金远远不够弥补经济损失。
在一次全省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上,这些市的代表纷纷提出诉求。“省长,我们市关闭了好几个矿山,每年财政收入减少几千万,就拿到这么点补偿,这不合理。”
王晓东对此早有准备,他解释道:“生态补偿资金确实有限,但这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省里正在研究新的补偿政策,会综合考虑各地的生态贡献和发展需求。”
罗卫国也在会上强调:“生态保护是全省的责任,也是为了子孙后代。大家要有大局意识,不能只算经济账。同时,省里会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
会后,王晓东组织财政、环保等部门,对生态补偿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经过多方协商,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里的不满情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战中,西南边境省政府在王晓东的带领下,不断与省委沟通协调,与市里化解矛盾。王晓东和罗卫国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