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五胡乱华以及频繁的战乱,民间识字率大幅下降。
进入唐代后,识字率有所回升,但随后又因五代十国的动荡而回落。
宋朝时期的识字率堪称高峰,当然这不包括后来的新世纪。
宋朝之后,历经元、明两朝,至清初,汉人的识字率降至千万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极低水平。
据石门县县志记载,明末该县有六十多所私塾,但经历明末清初战乱后,到顺治年间仅剩十七所。
后来,在官方指令与督学指导下,至乾隆年间,全县仅存一所私塾。
同时,朝廷明令禁止未经许可私自办学,即便是家学也需接受官府审查,否则按谋反论处。
对于乡野中的遗老和知识分子,若被发现私自传授知识或议论圣贤之事,首次会被禁锢,再犯则处以重刑。
《野猪皮的愚民之策》中提到,清廷作为依靠机遇占据中原的政权,深知“愚民”
为其长久统治的最佳策略。
其手段包括控制民众思想,不让百姓识字,从而无法分辨是非。
清廷采取拉拢上层知识分子,打压底层知识分子,并切断新生知识力量来源的方法,致使汉文化传承断裂,将百姓变成文盲群体。
其终极目标是将民众改造为仅具备基本生存能力的原始人,忘记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彻底成为听命于他们的奴隶。
不得不承认,这一政策效果显着。
乾隆末年,全县百姓的识字率降至骇人听闻的地步,甚至不及奴隶时代的西周。
乾隆年间,想找人续写县志已成奢望,能用毛笔写信的都成了抢手资源。
道光年间,两村发生械斗,上千人参与。
县衙抓了领头者并登记村民信息,却发现五千多人中竟无一人能书写自己的名字。
这表明道光年间百姓的识字率低至千分之一,甚至更低。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县内许多贫苦百姓从军。
战后,地方政权的力量减弱,而归乡的将士利用积蓄兴办家学与私塾。
尽管县衙无力阻止这些教育机构的发展,但直至民国,识字率也仅达8%,足见清廷对文化的压制之深。
历经六七十年,民间识字率才有所提升,可见清朝对汉文化的破坏程度之重,犹如野猪闯入农田,若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三成……”
刘煜听后对田丰说:“再给你三年时间,务必把识字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