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中国电影的执火者
2024 年的最后一天,张艺谋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跨年晚会现场。他身着黑色中式立领上衣,戴着黑框眼镜,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精神矍铄。面对主持人撒贝宁 “一年三部电影,是不是有点太拼了” 的提问,他微笑着回答:“我喜欢工作,愿意干活,一干活就高兴。”
张艺谋的一年,的确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从年初的《第二十条》,到暑期的《群星闪耀时》,再到国庆档的《749 局》,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接连上映,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导演的多元创造力。这一年,他还成为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艺术家代表,执导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艺演出《从北京到巴黎》;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总导演,为全球华人送上一场视听盛宴;出任北京舞蹈学院荣誉教授,为培养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在张艺谋身上,似乎看不到岁月的倦怠。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艺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探索着。从影四十余年来,他执导了近五十部电影,涵盖了文艺片、商业片、历史片、武侠片、现实题材片等多种类型,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三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五次提名金球奖。他不仅在电影领域成就斐然,还涉足歌剧、芭蕾舞剧、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等多个领域,每一次跨界都能掀起新的艺术浪潮。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在他漫长而辉煌的艺术生涯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思考?让我们走进张艺谋的世界,探寻这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密码。
家庭烙印:艺术与坚韧的传承
1950 年 4 月 2 日,张艺谋出生于陕西西安的一个显赫家庭。他的爷爷是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成为长安县的首任县长。父亲张秉钧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九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军需官,母亲则是一位医生。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可谓是相当优越。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在不经意间降临。新中国成立后,张艺谋的家庭被贴上了 “黑五类” 的标签,父亲的工作受到影响,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艺谋一家遭受了诸多歧视和磨难。上学时,张艺谋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备受同学的排挤和欺负。他曾回忆说:“我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不敢参加任何活动,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童年记忆中。
尽管家庭遭遇了困境,但父母对张艺谋的教育却从未放松。父亲张秉钧虽然在工作中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