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继续阅读!
三、文化传承的践行之路
1.非遗传承的体系化建设
进入2010年代,冯巩积极投身于相声非遗传承的体系化建设工作。他大力推动相声申遗,组织专业团队收集、整理相声相关资料,为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主导建立了相声档案库,将珍贵的相声音频、视频、剧本等资料进行系统保存,为后人研究相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申报工作的相关文件,冯巩被推荐为非遗传承人,这说明他在业务能力和艺术贡献上具有示范价值。推荐材料中提到,冯巩在相声界纵横多年,创作表演了众多经典作品,为相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艺术成就和敬业精神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2.师徒制度的现代转化
冯巩在弟子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念,贾玲和白凯南就是他成功培养的代表。他注重“创作底线教育”,教导弟子“不能拿残疾人、老人开玩笑”,为作品的创作划定了道德红线。贾玲曾表示,冯巩教给她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这种创作底线。
在铁路文工团的教学课程设计上,冯巩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传授相声表演技巧,还注重培养弟子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与传统师徒制相比,他打破了单一的技艺传承模式,更强调全面发展和艺术创新。传统师徒制可能更注重口传心授和技艺模仿,而冯巩的现代师徒制则鼓励弟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的新一代相声人才。
3.校园美育的深度下沉
冯巩积极推动相声艺术在校园的普及,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在新疆喀什,他开设相声体验课,让当地学生近距离感受相声的魅力。学生们通过参与体验课,了解相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法,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快板讲解员,让他们用快板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故事,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校园。
此外,冯巩还参与农村学校教材编撰工作,将相声艺术知识融入教材,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相声的机会。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从“舞台表演”到“文化路径”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舞台展示,而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相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相声艺术,为相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旅融合的创新实验
1.代言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