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 - 叁壹至肆零” 的编号,与《军器簿》新增条目对应,“每具模只铸一门炮,” 防止编号混淆,这是军器管理的铁律。泥模旁堆着干稻草,“阴干需七日,” 每日翻动一次,防变形开裂,周显检查第三具模具:“虎纹清晰,” 可待浇铸。
“起炉!” 周显挥旗示意,四名工匠转动熔炉下方的绞盘,通红的炉口缓缓倾斜,铜液如金蛇般流入陶制浇道。周显盯着流速:“需匀速注入,” 太快会冲毁泥模,太慢则铜液降温凝固,他口中数着 “一、二、三……” 控制绞盘转动速度,每注满一具模需百息时间。
浇铸时工匠们屏息凝神,连咳嗽都需捂住嘴,“气流扰动会让铜液生泡,” 王铁匠经验老到,去年有学徒打喷嚏,导致炮身留气孔,成了废炮。铜液注满第十具模时,东方泛起鱼肚白,周显用湿布擦汗:“接下来七日需恒温养模,” 炉渣覆盖模顶保温,温度每日降十度,“急冷会让炮身脆裂,” 这是铸炮最需耐心的环节。工坊外传来驼铃声,是镇南司送来了新制的石弹模具,与新炮口径严合。
七日养模期满,周显指挥工匠敲碎泥模,十门炮身带着余温露出真容,青黑色的铜体上,虎纹中的铁矿粉泛着暗光。“先查炮口圆度,” 他用圆形规尺比对,第一门炮口误差半分,当即标记 “返工”;第三门炮身有细微裂纹,王铁匠心疼地摇头:“铜液流速不均所致,” 按规矩需回炉重铸,周显在《铸炮册》批注:“废炮一门,追责绞盘工李四。”
合格的炮身需经 “五查”:查炮口(圆度)、查炮尾(准星槽)、查虎纹(铁矿粉附着)、查内壁(光滑度)、查重量(需三千斤整)。赵二毛拿着秤砣称重:“炮 - 叁伍重三千零五斤,” 超重五斤,周显命人打磨炮尾多余部分:“军器需精准,” 差一两都不行。工坊的风箱再次响起,返工的炮身回炉重熔,青烟中带着工匠们的叹息。
验炮官李忠带着虎符走进工坊,这枚青铜虎符刻 “军器验真” 四字,内置磁石。他将虎符贴近炮身虎纹,第七门炮发出 “嗡” 的轻响,纹中铁矿粉泛起淡青光晕,“共振合格,” 李忠记录,这是新炮铁矿粉量加倍的效果,比旧炮光晕亮三成。周显解释:“每斤铁矿粉掺三钱磁石粉,” 与虎符的磁力感应更强,“防民间私铸,” 这是军器监的核心机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验真需 “三符同验”:军器监虎符、镇北司铜符、工匠班木符,三符贴近炮身,光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