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 章:新炮试铸(至元二十八年冬?军器坊工坊)
军器坊的熔炉在寒夜中吐出橘红火光,将工匠们的身影投在青石墙上,忽明忽暗。周显裹着油渍斑斑的羊皮袄,站在熔炉三丈外,用测温铜针插入炉口 —— 针尖泛白时,他大喊:“可投铜料!” 这是《军器监铸炮要诀》“铜锡需千度熔解” 的标准。十二名工匠抬着晋地精铜块,按 “九铜一锡” 比例投料,锡块需是云南产的 “雪花锡”,杂质少、流动性强,“比普通锡多增三分延展性,” 王铁匠擦着汗解释,炮身不易裂。
熔炉旁的风箱由四匹马拉动,木杆撞击箱壁的 “咚咚” 声与炉火的 “呼呼” 声交织,这是改良的 “蓄力风箱”,比人力鼓风温度高两成。周显盯着炉内铜液翻滚的纹路:“需泛起金波才算熔透,” 去年有批铜料熔解不足,铸出的炮身有气泡,试射时炸了膛。他命学徒将铁矿粉按 “每百斤铜料掺五斤” 备好,这是新炮防伪纹的关键原料,需用克鲁伦河冲积的磁石粉,“共振时泛青光才合格。”
配料台的青石案上,铜料与锡块按 “九铜一锡” 码放整齐,每堆都用象牙秤称过,误差不超三钱。周显用骨尺量锡块尺寸:“需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 便于均匀熔解,“比旧炮多添一分锡,” 他对赵二毛道,旧炮锡占九分,新炮增至十分,“炮身韧性更好,” 能承受更重石弹的冲击力。
配比需经 “三试”:先取小块铜锡熔成合金,淬水后看断面(需无砂眼);再测硬度(用钢刀划,痕迹浅则合格);最后验延展性(弯折九十度不裂)。王铁匠拿着试片禀报:“今日合金达标,” 断面细密如鱼鳞,周显点头:“可入模,” 这是新炮铸造成败的第一道关,丝毫马虎不得。工坊的《配料册》详细记录:“腊月十二,铜料三千斤,锡料三百斤,” 监工画押确认,与税银支用记录一一对应。
十具泥质炮模在工坊西侧阴干,模内壁錾刻的虎纹比旧炮深三分,每道纹路宽半寸,深二分,“嵌入铁矿粉更牢固,” 周显用手指抠摸纹路,边缘需光滑无毛刺,否则会刮伤铜液。学徒们正用特制毛笔蘸铁矿粉浆,沿虎纹均匀涂抹,“每道纹需涂三遍,” 第一遍打底,第二遍加厚,第三遍修型,粉浆中掺西域树胶,“与铜液结合更紧密,” 这是改良的防伪工艺。
炮模的炮尾预留 “准星槽” 位置,比旧炮宽一分,深半分,周显用竹片校准:“槽口需与炮管中轴线垂直,” 误差不能超半度,否则会影响瞄准精度。模底刻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