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临时堵住。他的妻子巴特玛掀开帐帘,见三只活羊顿时红了眼眶 —— 去年冬雪埋了羊群,全家靠挖野菜度日,如今羊蹄踏地的声响让帐内有了生气。阿勒坛将公羊拴在帐柱,母羊赶入临时搭的羊圈(用枯枝与毡布围成),“这是税银换来的活命羊,” 他对巴特玛道,指腹摩挲羊耳的红绸,“官府说三年后还一只,” 剩下的就是自家的。
乡老帖木儿(非叛党)带着桑皮纸随访,见阿勒坛正给羊喂干草,“需每日添料三次,” 他在《济贫回访册》记录,“羊肥则户安,” 这是他见证的第三十户领羊家庭。阿勒坛突然跪下磕头,额头触地有声:“往年税吏催逼,” 如今税银济贫,“我部再不会听叛党蛊惑,” 这番话让帖木儿在册上画了个红圈 —— 这是 “民心归附” 的标记。
济贫发放全程由各村乡老监督,他们手持《监督册》,记录每笔羊种的去向,“不得优亲厚友,” 张三爷用烟袋锅指着发放点的木牌,上面刻着 “平心济贫” 四字。另一位乡老核对《贫户底册》,确保 “无漏发、无冒领”,发现有户虚报人口,立即取消资格,“济贫银来自税户,” 不容舞弊。
监督册需乡老、吏员、领户三方签字,张三爷不会写字,便用食指蘸印泥按指印,他的指印因常年握鞭而有裂痕,“这印就是良心,” 若日后羊种出问题,“册上的字不会假。” 这种公开监督让贫户们放下心来,排在队尾的少年巴特尔喊道:“我家也符合条件,” 他的底气来自制度的透明。
萧虎的马队出现在济贫点时,正遇阿勒坛领羊回家。他翻身下马,毡靴踩在融雪的草地上,弯腰查看羊圈:“栏不够结实,” 命随行甲士取来木板加固,“春季狼多,” 需防兽患。阿勒坛激动得语无伦次,萧虎却问:“往年税重,” 如今济贫,“可知税银去处?” 阿勒坛点头:“养炮护草原,养羊活家人,” 这是他从乡老那里听来的道理。
巡查中,萧虎抽查《发放册》,见双语记录清晰,羊种编号与耳标吻合,满意颔首。他对镇北司官员道:“济贫不是恩赐,” 是税政应有的回馈,“民知税有用,” 才会真心缴税。路过另一户贫户时,见羊栏空置,细问才知领羊者因病未归,他立即命吏员送羊上门,“不可漏一户,” 漏一户就失一分民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济贫约定》用双语书写,明确 “领羊三只,三年后还一只”,还羊可抵部分税银,“若羊繁衍生息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