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 章:税银济贫(至元二十八年春?草原贫户帐)
克鲁伦河的冰融水滋养着初萌的牧草,镇北司衙署的铜炉燃着驱寒的艾草,三司官员围坐议事。镇北司郎中帖木儿(非叛党)展开《草原贫户册》,蒙古文记录着赤贫牧户三百二十户:“去年冬雪灾冻死牛羊过半,” 他用骨制算筹比划,“需从税银中拨十取一设济贫库,” 按《元史?食货志》“边民赈济例” 执行。萧虎指尖轻叩案几:“税银既养炮阵,亦需养民,” 民不安则炮阵难固,这是长治久安的根本。
决策经 “三司联审” 通过:镇南司核税银额度(确保不影响军器开支),通西司调运羊种(从商队抽分中划拨),镇北司负责发放。耶律铸在《济贫册》序言写道:“税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是堵住叛党拉拢贫户的关键。铜钟响后,济贫令沿驿站传向各草原部落,桑皮纸文书盖 “三司济贫” 朱印,宣告赈济正式启动。
镇北司的牧场上,兽医们正逐头检查待发的羊种,每只羊耳系红绸标记,“需年满二岁,” 兽医头目孛儿只斤道,“齿齐毛亮,” 确保能繁衍生息。这些羊来自通西司商队抽分与官牧场盈余,按 “每户三只” 标准筛选,公羊占三成(配种用),母羊占七成(产羔用),与《牧民要术》“繁养配比” 严合。
羊种分装在木栏车,每车十只,由虎卫营甲士护送,“沿克鲁伦河牧道分发,” 车辙旁插木牌标注 “济贫羊”,防沿途盗换。孛儿只斤带着药箱随行,箱中备着驱虫药与伤药:“春季易生癣病,” 需提前预防。筹备过程全程记录,《羊种册》详细登记每只羊的特征,“发放后需定期回访,” 确保存活 —— 这是区别于单纯施舍的制度性济贫。
阿勒坛的毡帐外,济贫点已排起长队,贫户们攥着户籍文书,羊皮袄上还沾着越冬的尘土。镇北司吏员按户籍核对:“阿勒坛,户三丁,” 符合赤贫标准,他在《发放册》上用蒙古文登记,旁注汉文翻译,“领羊三只:母羊二、公羊一,” 每只羊的耳标编号与册中对应。
领羊需经 “三验”:户籍验身份,乡老验贫困程度,兽医验羊种健康。阿勒坛颤抖着抚摸母羊的脖颈,这比去年越冬时全家啃的干硬奶饼珍贵百倍,他按要求在册上按指印,指节因常年劳作变形,印泥在纸上晕开浅红。吏员教他:“羊栏需垫高三尺,” 防狼患,“秋收后可剪毛换粮,” 这些生计指导比羊种本身更长远。
阿勒坛抱着小羊羔回家时,毡帐的破洞被他用新剪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