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内定为刺杀成功后的新政府总理),以及德国陆军的前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将军。贝克将军,早在1938年,就因为反对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冒险计划,而愤然辞职。他预见到,这将引发一场德国根本无法获胜的世界大战。
然而,将这种保守派的忧虑,最终转变为一场惊天动地的刺杀行动的,是一个人的出现。他的名字,叫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
施陶芬贝格的转变历程,是整个德国抵抗运动的缩影。
他出身于德国南部一个古老的天主教贵族家庭,是一位英俊、儒雅、富有才华的职业军官。在纳粹上台初期,他也曾一度被希特勒那套复兴民族、重振军备的口号所吸引,并对希特勒的某些政策,表示过支持。
但他的虔诚信仰和与生俱来的贵族正义感,使他无法容忍纳粹政权的粗鄙和无法无天。特别是“水晶之夜”对犹太人的迫害,和纳粹对教会的不断打压,让他感到了深深的厌恶。
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他被派往东线战场之后。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党卫军的“特别行动队”,对犹太人、苏联战俘和无辜的平民,所进行的、系统性的、工业化的大屠杀。
战争的残酷,与政权的罪恶,像一柄重锤,彻底击碎了他对希特勒仅存的任何幻想。他的反抗动机,从最初的、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升华为一种不可动摇的、沉重的道德责任。
正如他后来对他的一位同伴所言,刺杀希特勒,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必要,更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是良知的叛徒。”
然而,这些精英密谋者的处境,是极其孤独的。纳粹政权通过其成功的经济政策(至少在战前)和无孔不入的宣传机器,确实在相当一部分德国民众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或至少是默许。与此同时,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建立的恐怖统治,使得任何公开的反对声音,都会被迅速地扼杀。整个社会,被原子化了,人们生活在恐惧和相互猜疑之中。
这导致了历史学家汉斯·蒙森所说的“没有人民的抵抗运动”。
施陶芬贝格和他的同伴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在一个道德的真空中行动。他们试图拯救的德国人民,很可能在事后,会将他们视为卑鄙的、在背后捅刀子的叛徒。这种沉重的、不被理解的心理负担,伴随了他们行动的每一步。
在1944年7月20日那决定性的一天到来之前,密谋集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周密,但最终都因为各种离奇的原因而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