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的刺杀行动。
这些“血色的预演”,不仅展现了他们日益坚定的决心,也凸显了希特勒那匪夷所思的、如同开了外挂一般的运气。命运的天平,似乎总是在最后一刻,向这位独裁者倾斜。
1943年3月,密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官,亨宁·冯·特雷斯科夫少将,策划了一次极其精妙的行动,代号“火花”。
计划是这样的:在希特勒视察位于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后,将一枚定时炸弹,神不知鬼不觉地,带上他返回东普鲁士“狼穴”总部的专机。
炸弹本身,就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由英国制造的高性能塑胶炸药制成,配备了无声的、通过腐蚀金属丝来引爆的酸性化学定时引信。为了掩人耳目,这块炸药,被巧妙地伪装在一个包裹里,看起来,就像是两瓶准备送给朋友的、高档的法国君度力娇酒。
行动当天,特雷斯科夫的副官,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负责执行这最关键的一步。他找到了希特勒随行人员中的海因茨·布兰特上校——请记住这个名字,他正是日后在“狼穴”的会议室里,无意中移动了施陶芬贝格炸弹的那个人——并请求他,将这个“礼物”,顺便带回德国,交给一位朋友。
就在希特勒登机前,施拉布伦多夫用一把钳子,悄悄地捏碎了引信的玻璃管,启动了定时器。然后,他将这个致命的包裹,交给了毫无戒心的布兰特上校。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对在斯摩棱斯克的密谋者们来说,是无比煎熬的等待。按照计划,飞机将在起飞约30分钟后,在空中爆炸。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等来的,却是希特勒的专机,已经安全降落在“狼穴”总部的消息。
刺杀,失败了。事后分析,极有可能是因为飞机的货舱内,没有加温设备。北欧高空的极度严寒,冻结了引信里的化学酸液,使其失灵了。
更惊心动魄的,还在后面。为了防止炸弹事后因为温度回升而爆炸,并暴露整个计划,施拉布伦多夫不得不立刻找借口,搭乘下一班飞机,火速飞往“狼穴”。他以“拿错了东西”为由,从布兰特上校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换回了那个致命的包裹,并成功地拆除了引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火花行动”的失败,并未让密谋者们气馁,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决绝的勇气。仅仅八天之后,他们就策划了下一次行动。这一次,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