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在纳粹上台初期,许多教会的领袖,都对其表示欢迎。他们天真地将纳粹,视为抵御“无神论的共产主义”的一道坚固壁垒,并认同其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1933年,梵蒂冈甚至还与纳粹德国,签订了《政教协定》,希望以此来保障天主教会自身的权益。而希特勒,则借此,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外交承认。
然而,随着纳粹政权的极权主义和反基督教的本质,日益暴露,教会的内部分化,也开始加剧。
一部分狂热的神职人员,特别是新教中的“德意志基督徒”运动,疯狂地支持纳粹,甚至试图将纳粹的种族主义思想,融入到基督教的教义中。
另一部分有良知的神职人员,则开始警醒,并形成了抵抗的力量。其中最着名的,是以马丁·尼莫拉牧师和迪特里希·潘霍华牧师为代表的“认信教会”。他们公开反对国家对教会事务的干预,并因此遭到了纳粹的残酷镇压,许多牧师被逮捕入狱。
尽管存在这样的抵抗,但总体而言,德国的教会作为一个整体,在纳粹犯下的最深重的罪行面前,表现出了令人不安的、可耻的沉默。
在1938年11月,那场针对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大屠杀期间,几乎没有一位教会的领袖,站出来公开谴责暴行。更甚者,许多地方的教会,还主动向纳粹当局,提供了他们保存的、几个世纪以来的教区洗礼记录。而这些记录,被纳粹用来甄别和追查那些有犹太血统的“非雅利安人”,从而在客观上,协助了纳粹的种族迫害政策。
教会的抵抗,大多局限于维护自身的独立性,而未能将矛头,指向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保守派的觉醒与施陶芬贝格的转变
最终,对希特勒构成最致命威胁的抵抗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政治反对派,也不是来自教会的良知,而是来自这个政权内部的核心精英——一群保守的德国贵族、高级文官和国防军的高级军官。
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是民主主义者。他们是传统的、信奉荣誉和秩序的普鲁士爱国者。他们反对希特勒,起初并非是出于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憎恶,而是源于一种非常务实的担忧,那就是:希特勒这个疯子、这个来自奥地利的下士,他那套鲁莽和狂热的赌博式外交和军事政策,最终会将德意志,引向彻底的毁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包括莱比锡市的前市长卡尔·格德勒(他后来被密谋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