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种绝望和愤怒的氛围中。
而德国当时的政府——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国会里,大大小小的政党林立,像个菜市场一样,天天吵架,谁也无法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导致政治彻底瘫痪。整个社会,在极左的共产主义和极右的法西斯主义的撕裂中,日益两极分化。老百姓对“民主”这个词,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氛围中,希特勒的纳粹党,找到了机会。在1923年,他搞过一次暴力的“啤酒馆政变”,想学墨索里尼,结果失败了,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学聪明了,改变了策略,转而寻求通过选举,“合法地”掌握权力。
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屈辱感、对经济萧条的恐惧,以及对政治僵局的厌倦,承诺要恢复德国的强大,要给每个家庭提供就业和面包。这些简单粗暴的口号,为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然而,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但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在任何一次自由选举中,纳粹党,从未获得过绝对多数的选票。 它的支持率,在1932年7月的那次选举中,达到了37%的顶峰。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60%的德国选民,没有把票投给他们。
所以,希特勒,并非是由人民“选上”的独裁者。
他权力的最终获得,源于一场致命的、在幕后进行的政治交易。
1933年1月30日,年迈的、已经有些糊涂的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在一群保守派精英(比如前总理弗朗茨·冯·帕彭)的怂恿下,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这群保守派的政客,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希特勒在民间的声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议程。他们甚至还自信地认为,自己完全能够“控制”住这个来自奥地利的下士。帕彭甚至私下对朋友说:“别担心,我们已经把他‘框’住了。”
然而,他们框住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头猛虎。
上任之后,希特勒立刻开始了他瓦解民主制度的行动。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大厦,离奇地起火。这起至今仍存有争议的“国会纵火案”,成了希特勒完美的借口。他以此为由,宣称是共产党人要发动暴乱,并说服兴登堡总统,签署了《国会纵火法令》。该法令,中止了宪法所保障的几乎所有公民自由,为纳粹建立一个警察国家,铺平了道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