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大型实践。
然而,就在邓尼茨和他的狼群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他们却迎头撞上了一个看不见,却极度致命的敌人。这个敌人,不是英国的驱逐舰,也不是皇家空军的巡逻机,而是他们自己——德国海军引以为傲的鱼雷。
这场被后世称为“鱼雷危机”的技术灾难,是德国海军最重大的内部失败之一。它在战争最关键的头两年里,像一个无形的诅咒,严重削弱了U艇的战斗力,甚至可能让德国错失了在大西洋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黄金机会。
简单来说,当时U艇装备的两种主力鱼雷,都存在着系统性的、灾难性的缺陷。
磁性引信失灵:德国鱼雷装备了一种非常先进的磁性引信(型号Pi1)。它的设计理念很超前,不是非要撞上船身才爆炸,而是在船体下方一定深度爆炸。利用水的不可压缩性,巨大的水压冲击波能像掰火柴一样,将整艘船的龙骨(船的脊椎骨)直接折断,从而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引信对地球磁场在不同纬度的微小变化极其敏感。这导致在挪威等高纬度地区,鱼雷还没到船底下呢,自己就“砰”地提前引爆了。更别提盟军后来还发明了一种叫“消磁”的技术,能大大降低船只的磁场信号,让这种引信彻底抓瞎。
深度控制失灵:作为磁性引信的备用方案,传统的触发式引信鱼雷(型号G7e)同样问题重重。它的深度控制器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导致鱼雷的实际航行深度,总是比艇长设定的深度要深个两三米。这意味着,艇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据了完美的攻击阵位,计算出了精确的提前量,结果射出去的鱼雷,像个淘气的孩子,直接从目标船底几米深的地方呼啸而过,连根毛都碰不到。
这场危机的最初迹象,在战争头几个月就出现了。在奇袭斯卡帕湾时,向静止不动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发射的第一波鱼雷,就全部失效了。只是因为这次行动本身太过成功,这个小插曲才被掩盖了过去。不久后,另一艘U-56号潜艇,在北大西洋上碰到了英国战列舰“纳尔逊”号,艇长威廉·扎恩在极近的距离上,向“纳尔逊”号发射了三枚鱼雷,全部命中,但诡异的是,一枚都没有爆炸。扎恩眼睁睁地看着三道白色的航迹撞上目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气得差点把潜望镜给砸了。
然而,当这些来自前线的愤怒报告雪片般地飞回总部时,负责研发鱼雷的海军鱼雷局的官僚们,却摆出了一副傲慢的姿态。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技术存在问题,反而把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