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们会向附近所有能赶到的U艇发出指令,命令它们从四面八方向目标船队靠拢。但不是直接扑上去,而是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在船队预定航线的前方,集结成一条“埋伏线”。
第三步:协同攻击。 当足够数量的U艇(通常是5到10艘,高峰期甚至有二三十艘)都抵达了指定位置,好戏才正式开场。指挥部一声令下,埋伏已久的“狼群”便会在夜幕的掩护下,从不同方位,同时对船队发动潮水般的攻击。
这时候的U艇,会一反常态地浮上水面。它们利用夜色和自己低矮的轮廓作掩护,开动柴油机,以超过大多数商船的高速,像鱼雷艇一样直接冲进护航圈的内部。在近到几乎不可能打偏的距离上,向一艘又一艘的商船发射鱼雷。几轮攻击过后,迅速下潜或撤离。整个船队瞬间就会陷入一片火海和巨大的混乱之中,而数量有限的护航军舰,则会被搞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它将潜艇从一种守株待兔式的、被动的伏击武器,转变为一种由中央指挥系统精确控制的、主动的、协同的战区打击力量。
邓尼茨本人对他的部下和这套战术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每天都通过无线电与前线的艇长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亲自参与每一个作战计划的制定,甚至能叫出许多普通水兵的名字。他在整个U艇部队中,建立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条,使得这支部队拥有近乎家庭般的紧密团结和高度的忠诚。水兵们亲切地称他为“狮子”,或是“潜艇部队的老爹”。
而邓尼茨战略的核心,是一套冰冷无情的数学——“吨位战”。他精确地计算过,英国的工业能力,加上美国的援助,每月大概能建造60到70万吨的新船。那么,只要德国的U艇,每月能击沉超过70万吨的盟军商船,英国的造船速度就永远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假以时日,英国的石油会耗尽,食物会告缺,工厂会停摆,它的整个战争机器和民生经济,都会因为物资枯竭而彻底崩溃。
这个“70万吨”的数字,成了整个U艇部队的最高目标,像一个神圣的咒语,驱动着每一次出航和攻击。邓尼茨的思想,在当时是极具革命性的。他没有把目标对准敌人的军舰,而是瞄准了其最脆弱、也最致命的经济与后勤中枢。他认识到,在现代总体战中,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远比在战场上消灭几支军队更具决定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狼群战术的兴衰,便是这场伟大的战略理论,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