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力主舰队全速西进,以便在黎明时分,抢先捕捉到日本舰队并发动致命一击。
然而,斯普鲁恩斯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他的谨慎并非胆怯,他认为日军极其擅长使用“分兵合击”和佯动欺骗的战术。他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潜艇发现的,就是日本的全部海上力量。万一这只是诱饵,而日军主力趁机绕道,突袭塞班岛脆弱的登陆场,那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在情报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斯普鲁恩斯做出了一个令麾下飞行员们极度失望的决定:舰队在夜间,非但不能西进,反而要略微向东航行,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能够有效掩护塞班岛的防御阵位上。
这一决策,表面看是一种战略收缩,却在无意之间,将第58特遣舰队,置于一个完美的、以逸待劳的防御位置。他为即将到来的空中屠杀,布下了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这种指挥层面的分歧,并非简单的“谨慎”与“好斗”的性格冲突,而是源于他们各自职责范围的结构性必然。斯普鲁恩斯为整个战役的战略全局负责,而米切尔则为航母这一战术兵器的效能最大化负责。最终,战略家的深思远虑,压倒了战术家的格斗本能。
6月19日上午,小泽治三郎按计划发动了攻势。他并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舰载机群,即将飞入一个由雷达、战斗机、高射炮和卓越飞行员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一个巨大的、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第一波攻击(69架)在距离美国舰队很远时,便被美军战舰的雷达牢牢锁定。清脆的警报声响彻舰队,但作战信息中心(CIC)里,却是一片冷静而高效的忙碌。雷达官报出方位和距离,引导官在图板上标出航迹,通讯官则将一道道指令,迅速传达给在空中巡逻的战斗机。
米切尔的战斗机群,获得了超过十分钟的宝贵预警时间。F6F“地狱猫”战斗机得以从容地爬升至云层之上,占据了最佳的攻击高度,然后像一群等待猎物的猛禽,静静地俯瞰着下方。当衣衫褴褛的日本机群还在因落后的无线电性能而艰难地调整队形时,美军战斗机已如闪电般扑来。
空战瞬间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侥幸穿过战斗机拦截网的少数日机,又一头撞上了由新型VT近炸引信炮弹构成的火墙。
这是一种足以改变战争规则的“黑科技”。在此之前,美国海军的高射炮主要依靠光学瞄准和定时引信来进行射击。老式高射炮的原理非常简单,也非常粗糙:炮手先用光学测距仪估算来袭飞机的大致高度和航向,再通过机械计算器算出“提前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