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炮弹里装上一个定时引信,把爆炸时间设定为若干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换句话说,传统高炮只能依赖预估时间在空中“盲炸”一片区域,赌敌机会恰好飞进炮弹爆炸的范围。这种方法有几个致命缺陷:
测距误差大:飞机速度快,高度变化频繁,估算再精准也难免偏差。
命中概率低:即便在战前严格训练的美军舰炮手,击落一架飞机也通常要发射几百发炮弹。
浪费弹药:大量炮弹白白爆炸在空中,既消耗资源,也影响视线。
而VT近炸引信彻底改写了这一切。每枚炮弹内部都装有一个微型无线电发射器,它会不断发出电磁波。一旦炮弹飞近飞机机体(一般在7米以内),反射波的强度骤然增强,引信立即触发爆炸,无需任何人为设定。
这种自适应“智能引爆”,让防空火力从“靠运气撒网”变成了“精确感知猎物”。它的效率是传统高射炮的数倍:
一次齐射就可能在飞机航线上形成密集的弹片云,几乎不可躲避。
对高速低空俯冲的攻击机也能持续追击拦截。
即使炮弹没有直接击中,强大的破片杀伤也足以将脆弱的日军飞机变成火球。
最终,这一轮炮火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击落了大批日机。第一波攻击机群损失了42架飞机,仅有一枚未爆炸的炸弹侥幸落在“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上,砸出一个坑,但并未爆炸。
攻击,彻底失败。
紧接着,规模最大的第二波攻击机群(128架)接踵而至。此时,美军飞行员士气高昂,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训练不足、驾驶着性能落后的飞机的日本新飞行员。一名兴奋的美军飞行员,在无线电中用他那浓重的美国口音高喊道:“这真他妈的像一场老家的射火鸡大赛!”。
这个生动的绰号,就此载入史册。面对动力强劲、装甲厚重且火力凶猛的“地狱猫”,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显得如此脆弱和过时。至少70架,最终统计为97架日机在这次攻击中被击落或失踪。少数突防的飞机,也只是对“胡蜂”号和“邦克山”号航母,造成了微不足道的轻伤。
小泽的第三波(47架)和第四波(82架)攻击,则更加混乱和悲催。由于日本飞行员拙劣的导航技术,第三波机群大部分甚至没能找到美国舰队,仅在零星的遭遇战中损失了7架飞机。第四波机群同样无功而返,指挥部命令他们飞往关岛降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