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时,那些驾驶着“零”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平均拥有约800小时的飞行经验,是名副其实的“空中武士”。
但日本的飞行员培养与使用体系,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他们把这些精英,当作消耗品来使用。这些王牌飞行员,被持续地投入一线作战,直到在空战中被击落、战死。他们宝贵的经验,无法像美军那样,通过轮换制度,回到后方,传承给新一代的飞行员。
到了1944年,这个问题的恶果,彻底爆发了。
由于燃油的极度短缺和训练时间的被大幅压缩,新补充到航母上的飞行员,素质堪忧。许多新飞行员的总飞行时间,还不足300小时,有些人甚至只有区区100小时。他们就像一群刚刚拿到驾照的高中生,却要被派去参加F1方程式赛车。
机动部队指挥官小泽治三郎,在战后也痛苦地承认,他的飞行员“训练非常不足”。他说:“他们虽然能在白天勉强地在航母上降落,但完全不具备夜间和复杂气象下的作战能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军的飞行员,在投入战斗前,至少拥有525小时的飞行时间,其中有大量的时间,是在与航母的协同训练中度过的。美军完善的轮换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鸟,可以回到后方担任教官,使得整个飞行员培养体系,形成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
除了人的问题,装备的问题也同样严重。
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虽然以其超远的航程和卓越的机动性着称。但这是以牺牲一切防护为代价换来的。它普遍缺乏有效的装甲保护和自封油箱。一旦被美军的12.7毫米机枪子弹击中,极易起火燃烧,变成一个空中火球。美军飞行员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绰号——“空中打火机”。
在看不见的电磁领域,双方的差距更是如同天壤之别。
此时的美军舰队,已经普遍装备了高性能的舰载搜索雷达。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作战信息中心”(CIC)系统。在CIC里,雷达官、通讯官、战斗机引导官协同工作,能将雷达发现的目标信息,迅速处理,并精确地引导己方战斗机,前往最佳的拦截位置。
小泽舰队的雷达,不仅性能差,探测距离近,而且未能形成体系化的预警和指挥网络。他们发现目标,靠的还是传统的“目视搜索”,指挥飞机,靠的还是原始的旗语和无线电喊话。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日军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军一个时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