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军在塔拉瓦环礁那片小小的、血色珊瑚礁上,用76个小时和数千名海军陆战队员的生命,上了一堂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痛的战术课。他们用蛮力推开了中太平洋的“前门”,但也暴露了其两栖作战在情报、炮火、协同等方面的诸多弊病。塔拉瓦的胜利,与其说是凯旋,不如说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当阵亡将士的尸体还在被运离那片海滩时,整个太平洋舰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次,我们该怎么打,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将在马绍尔群岛的“燧发枪行动”中,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揭晓。
塔拉瓦的血与火尚未冷却,美国海军的战争机器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瞄准了下一个,也是更宏大的目标——马绍尔群岛。但要理解即将到来的这场战役,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一次,尼米兹将军要下的,是一盘关乎全局的、双线作战的精妙棋局。
马绍尔群岛是“目标”。它是美军中太平洋反攻计划中必须拿下的下一个关键跳板。一旦占领这里,美军的兵锋就将直逼马里亚纳群岛,等于一脚踹开了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北大门。
而马绍尔以西的特鲁克环礁,则是“威胁”。这里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中太平洋最重要、最坚固的海军基地,云集着大量的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兵,被誉为“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
尼米兹和他的参谋们非常清楚:如果不先拔掉特鲁克这把抵在腰间的匕首,任何在马绍尔群岛的大规模登陆,都将冒着巨大的风险。 日军随时可能从特鲁克派出强大的海空力量,对美军的侧翼发动致命反击,重演萨沃岛海战的悲剧。
于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史上极具开创性的作战构想诞生了: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发动攻击!
这个构想的背后,是基于对日本人指挥体系和心理的深刻洞察:
第一,制造指挥混乱和时间压迫。尼米兹料定,一旦马绍尔遭到攻击,日军的本能反应,就是从特鲁克派出舰队增援。但如果就在他们准备增援的时候,自己的老家特鲁克也同时燃起熊熊大火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家里两处同时失火,他必然会手忙脚乱,不知该先救哪一头。通过同时发起“燧发枪行动”(进攻马绍尔)和“冰雹行动”(空袭特鲁克),尼米兹要让日军的指挥系统在短时间内彻底瘫痪,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
第二,给予双重心理打击。自所罗门和吉尔伯特群岛失守后,日本的“外洋基地防御网”已是风雨飘摇。如果美军不仅能攻占马绍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