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首先肃清新几内亚岛的日军,然后跳过俾斯麦群岛,攻占摩鹿加群岛,最后直捣菲律宾。
代表人物: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这条路线,是麦克阿瑟的执念。他的理由非常充分,而且充满了感情色彩。
首先,政治和道义。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是美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资产。现在,数千万菲律宾人民正在日军的铁蹄下受苦,美国有责任去解放他们。麦克阿瑟那句“我将回来”的承诺,通过媒体的传播,早已家喻户晓,成为美国对盟友的一种象征性保证。如果放弃菲律宾,美国的国际信誉何在?
其次,军事和后勤。这条南线紧贴着澳大利亚这条最重要的后方基地,补给线相对安全。而且,这条路线主要是沿着海岸线和大的岛屿推进,可以充分发挥陆军和陆基航空兵的作用。每前进一步,就可以修建新的机场,为下一步提供空中掩护。这种稳扎稳打的“跳岛”战术,在麦克阿瑟看来,风险更小,也更符合陆军的作战习惯。
所以,麦克阿瑟的方案,其战略底色是:以陆军为主导,依托陆基航空兵的掩护,一步一个脚印,收复失地,最终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胜利。
麦克阿瑟本人,是一个极富戏剧化色彩的人物。他喜欢戴着雷朋墨镜,嘴里叼着玉米芯烟斗,在镜头前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救世主般的英雄形象。对他而言,重返菲律宾,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他人生的最高舞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解放菲律宾的责任,是我肩上最神圣的使命。”
二、中线方案:尼米兹的“航母快车道”
路线:从夏威夷珍珠港出发,横穿中太平洋,像一把利剑直插日本的腹心。依次攻占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硫磺岛,最后以冲绳岛为基地,兵临日本本土。
代表人物:切斯特·尼米兹。
这条路线,是海军的杰作。它的逻辑,充满了冷静的理性和对未来战争的洞察。
首先,效率和距离。这条中太平洋路线,是到达日本本土最短的直线距离。每攻占一个岛链,就等于把战线往前推进了上千公里。这是一种大开大合的打法,旨在用最快的速度打到敌人老家门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次,战略目的。海军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收复一城一地的失土,而是为了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当时美国正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