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和食物都供应不上,因为大部分运输船都被抽调去支援欧洲了。士兵们在前面流血,后方的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则像两个经费紧张的管家,为了多要几艘船、几个中队的飞机,天天跟华盛顿的“大老板”们哭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军内部不同的军种,也形成了不同的心态。
美国陆军:以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为代表,他们的心思基本都在欧洲。对他们来说,战争的核心就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和德国装甲师在平原上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太平洋?那是一堆烂泥巴岛,是海军的活儿。
美国海军:以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为代表,他们的想法正好相反。对海军来说,太平洋才是他们真正的舞台。广阔的大洋,正是检验航空母舰这种“新型海上力量”价值的绝佳试验场。而且,偷袭珍珠港的奇耻大辱,必须由海军亲手来雪。他们对欧洲战场兴趣不大,总觉得那是陆军的“一亩三分地”。
麦克阿瑟将军:他是个例外。他既是陆军,又身在太平洋。对他来说,这场战争的焦点只有一个——菲律宾。那是他曾经的防区,是他兵败撤离的地方。他在离开时,对菲律宾人民许下了“我还会回来的”的誓言。这不仅是一个军事目标,更是一个关乎他个人荣誉和美国国家信誉的政治问题。
还有一点很重要,还有一点,千万别忘了,为什么当初小日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占领东南亚?原因很简单——那里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供应地。
从石油到橡胶,从锡矿到铝土,日本本土几乎什么都缺,整个战争机器都靠着从南洋掠夺来的资源才能运转。
正因为如此,东南亚才是日本的生命线。盟军只要把这条生命线一刀切断,日本就等于被锁进了一个巨大的粮仓空空的囚笼里。到那时候,可能都还用不着大规模反攻本土,日本自己就会先因为缺油、缺钢、缺粮而慢慢饿死。
所以你看,仗还没怎么打,内部的山头和算盘就已经很清楚了。大家虽然都想打赢,但怎么赢,从哪赢,谁来当主角,想法完全不一样。这种分歧,在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终于彻底爆发了。
路线之争:南线还是中线?
当华盛顿的将军们把目光投向太平洋地图时,两条清晰的反攻路线浮现了出来。一条从南边走,一条从中间走。这两条路线,分别代表了两位统帅的意志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哲学。
一、南线方案:麦克阿瑟的“回家之路”
路线:从澳大利亚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