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坦克和重型火炮,在没膝的泥浆中,举步维艰,时常抛锚。后勤补给的卡车,更是寸步难行。双方的士兵,都在这片泥泞的炼狱中,苦苦挣扎。
面对主力被围的险恶局势,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心急如焚。他再次向希特勒请求,允许他进行战役层面的机动撤退,让包围圈内的部队,能够有机会突围。但这个理智的请求,再次被远在“狼穴”的、固执的独裁者,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曼施坦因只能在权限范围之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组织一场救援行动。他紧急调集了集团军群手中,仅存的几支装甲预备队——主要是汉斯·胡贝上将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麾下的第47和第3装甲军,命令他们从外部,对苏军的包围圈,实施两路夹击,试图撕开一个缺口,将被围的部队解救出来。
2月4日,德军的救援行动,开始了。然而,春季的泥泞,成为了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大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深陷在泥淖之中,动弹不得,成了苏军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德军的突击,进展极为缓慢。
2月8日,朱可夫元帅,向被围在“科尔松锅炉”中的德军,发出了郑重的劝降通告,但遭到了德军指挥官的拒绝。
在经过了近两周惨烈的消耗战之后,到2月中旬,德军的救援部队,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勉强推进到了离被围部队不远的雷利扬卡地区。
2月16日夜至17日凌晨,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被围德军的指挥官,威廉·施特默尔曼将军,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他下令,所有还能走得动的部队,集中所有力量,向着西南方向,发动一次决死突围,与胡贝的救援部队会合。
然而,苏军对此,早有准备。当德军的突围队伍,刚刚冲出阵地,迎接他们的,是早已等候多时的、由数百门火炮和机枪组成的、死亡的交叉火力网。在漆黑的雪夜中,曳光弹像一道道血红色的鞭子,疯狂地抽打着突围的人群。
这是一场毫无秩序的、地狱般的溃败。大部分德军士兵,在乱军之中,被苏军的炮火和机枪成片地屠杀。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成功地逃出了重围。而指挥这次突围的施特默尔曼将军本人,也在混战之中,中弹阵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军在科尔松会战中,取得了完胜。据战后统计,被围的6万德军,超过半数被歼灭,约18,000人,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放下了武器,向红军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